
龍泉窯青瓷
青瓷之美 當推龍泉
“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
據文獻記載,早在宋代 , 龍泉窯青瓷就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享譽海內外。龍泉的靈山秀水下是悠遠與厚重,一如美玉的青瓷,上千年孤寂地守著浙西山區龍泉。而只有這如君子般的處 世,風格挺拔,恰合了青瓷的氣質。著名瓷器鑒定專家毛曉滬先生曾說:“三國兩晉時期龍泉就有生產瓷器,但真正的龍泉窯是從北宋開始的,宋代的龍泉窯最能體 現其本質特色。”所以,收藏龍泉窯青瓷為什么選擇宋代,就是因為宋代的龍泉窯才是“真正”的龍泉窯。
青釉是宋代瓷器釉色的主體。中外馳名的宋代五大官窯中汝、官、哥是青釉,官窯以外的龍泉窯、耀州窯、越窯也是青釉。青釉以梅子青、粉青為佳,梅子正青,色如掛枝初梅,青翠碧綠,瑩澈剔透;粉青,色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凈,都是收藏家追捧的上等藏品。
龍泉窯的白胎青瓷,胎質細膩致密,白中泛青。釉層柔和無開片,足底露胎處呈赭紅色,俗稱“朱砂底”。馳名中外的龍泉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質晶瑩如青玉,其色調可與翡翠媲美,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
有人說,玩老窯瓷器玩的是文化,玩明清瓷器玩的是工藝。與色彩鮮明、富麗堂皇的明清官窯瓷相比,宋瓷大多造型古拙、色彩單一,這也正是宋瓷的魅力和內涵 所在。但是許多人玩陶瓷的入門往往是從容易看的青花瓷開始,到色彩斑斕顏色亮麗的彩瓷,再到比較耐看的明清單色釉,最后才是玩頗具內涵的宋代老瓷。相信隨 著人們收藏理念的不斷成熟,古樸的老窯瓷會因為更久遠的出產年代、更稀缺的存世量受到關注。

龍泉窯青瓷
南宋龍泉 藏家最愛
南宋是龍泉窯青瓷在歷史上的鼎盛時代。無論在品種、造型、紋飾、釉色等方面都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完全可以用“登峰造極”來形容,代表 了龍泉青瓷的最高藝術水平,是宋元時期銷量最大的外銷瓷,在世界各國享有盛譽,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迄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館還藏有我國古代龍泉青瓷 1300余件,伊朗德黑蘭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將收藏的龍泉青瓷視作珍寶。
16世紀晚期,當龍泉青瓷初到法國時,風趣的巴黎人將青瓷的美色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亞司泰來》中女主角的美麗青袍相比擬,稱為“雪拉同”(Seladon),直到現在,歐洲人還是把龍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南宋龍泉窯和其他姊妹窯系一樣,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陶瓷美學意境。在裝飾上,它運用最簡練的藝術手法,創造了新的風格。過去的刻劃花和篦紋已漸次淘汰,新 興的堆貼花、浮雕和弦紋得到廣泛的采用。為了使紋飾玲瓏凸出,不為厚釉所掩,最佳的方法則是由凹變凸,即在胎骨上增加厚度不損傷胚體,凸出的紋樣施釉后, 釉在高溫燒成時產生流動,這樣紋樣的凸起部分顯得清清楚楚。
南宋龍泉還在造型上運用出筋技法來渲染青瓷釉的變化莫測,所謂“出筋”是在 一些器物邊緣或肩腹的轉折處,做出一圈棱線,使全器棱角鮮明,通過釉汁的流離作用,燒成后顯露出一條條規整的白線,并造成某些地方釉層變薄,顏色變淺,很 自然地出現釉色的濃淡變化,甚至透過它可看到純凈的胎體。又如在碗上飾著一周浮雕的蓮瓣紋,玲瓏飽滿,和器形渾成一體。或者在盤洗中心模印雙魚,生動逼 真,富有動感和立體感。
這些紋飾精練簡潔,沒有多余的堆砌,出色地發揮了裝飾美的作用。它不象汝窯和官窯,專注重造型;又不象元、明的龍泉窯滿堆紋飾。而是 造型與紋飾 同時并重,配合巧妙,大方自然,所用的花紋都是些平凡習見的題材,卻能獲得不平凡的藝術效果。

龍泉窯青瓷
開創年代是個謎團
龍泉窯的開創年代問題是長期困擾學術界的謎團之一。目前通常的說法是龍泉窯開創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有說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在古文獻中,關于龍泉窯的開創年代的記載極少,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是成書于南宋紹 興三年( 1133)莊綽的《雞肋編》 “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需索,龍泉青瓷益加工巧。”莊綽曾在包括浙江在內的南北各地郡縣做官,交游 甚廣,見聞頗豐。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處州龍泉縣是五代吳越錢氏所貢青瓷的產地。“宣和中”,龍泉窯已成為朝廷青睞的宮廷用瓷生產窯場。正因為朝廷向 其訂燒青瓷,使得“龍泉青瓷益加工巧”。過去,許多學者在引用此條文獻時并不認可“五代秘色瓷出龍泉”的觀點。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龍泉縣志·大事記》中又提到“五代貞明五年( 919)龍泉金村、劉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規模”,這說明在有限的古文獻中,至少有兩處提到了五代以前,龍泉就已經開始燒造瓷器的事實。
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窯器》條引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說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 日官窯。”這則文獻清楚地表明,在北宋“政和間”以前,當時被稱作“龍泉縣窯”的龍泉窯場在朝廷指令下已開始燒造青瓷,雖然“質頗粗厚”,但已經是宮廷用 瓷的“老面孔”了。可見北宋時龍泉青瓷的地位已相當顯著,技術水平達到了當時同行領先,不然怎會引起皇家的重視呢?
當然,關于龍泉窯開創年代的考證,文獻的記載一定是滯后的,但這也說明,龍泉窯的開創年代下限必定在五代錢氏時期或更早些。

龍泉窯青瓷
龍泉窯分“哥窯”和“弟窯”
龍泉窯瓷器胎質細膩,按其胎色可分為白胎和黑胎兩類,以白胎為主。龍泉窯有“哥窯”和“弟窯”之分, “哥窯”即黑胎青瓷,釉色以粉青為上,釉面多開有紋片,有“紫口鐵足”之特征。 “弟窯”即白胎青瓷,釉色青翠嬌艷,尤以“粉青”、 “梅子青”為世人所珍,代表龍泉窯系的主流。
成書于南宋開禧二年( 1206)的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四說 “今處之龍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這是描述龍泉窯產品特征最早的文獻記載。
明《格古要論·古窯器論》記載 “古龍泉窯在今浙江處州府龍泉縣,今日處器、青器、古青器。土脈細且薄,翠青色者貴,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底雙魚,盆口有銅掇環,體厚者不甚佳。”該書成書于洪武二十一年( 1388),作者的父親特別喜歡收藏、鑒賞古代文物,曹昭自幼耳濡目染,也嗜好古董,而且還將其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孜孜不倦。
明著名養生學家高濂《遵生八箋》卷十四也有記載“定窯之下而龍泉窯次之,古宋龍泉窯器土細質薄,色甚蔥翠,妙者與官窯爭艷,但少紋片,紫骨鐵足耳。其制 若瓶若觚若蓍草,方瓶若鬲、爐、桶,爐有耳,束腰,小爐菖蒲盆底有圓者、八角者、葵花,葵花者各樣,酒鱉、骰盆。其水盤之式,有百棱者,有大圓徑,二尺者 外比與菖蒲盆式相同,有深腹。單邊盥盆有大乳缽,有葫蘆瓶,有酒海,有大小藥瓶,并立地梅瓶、大瓶,諸窯所無,但制不甚雅,僅可適用種種器具,制不法古, 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質厚實,極耐磨弄,不易茅篾。但在昔,色以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別。”高濂稱得上是一位玩家,對古陶瓷自然十分在行,按現代 標準也稱得上是一位當之無愧的鑒賞家。
另外,明代張應文的《清秘藏》也說 “龍泉豆綠者,與汝窯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今為析之,汝胎色粗而略糠,龍泉堅而且細;汝釉薄而清,龍泉釉厚而混;汝無釉之處,色如羊肝,龍泉無釉之 處,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脫如料,龍泉釉上無光,滋潤若玉;汝多有魚子文,少有蟹爪文;龍泉間有蟹爪文,絕無魚子文,其相異之點在此。” “古宋龍泉窯器土細質厚,色甚蔥翠,妙者與官窯爭艷,但少紋片,紫骨鐵足耳,且極耐磨弄,不易茅篾。”張應文的《清秘藏》對中國的古陶瓷記述較詳,盡管沒 有太多的新鮮觀點,但功課還算是做得非常認真細致的,一部值得重視的文獻。
清佚名所著《南窯筆記》也說 “其土質堅白,釉色蔥翠,所謂"粉骨龍泉是也"……龍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與官窯爭艷。間有紋片者,俱堪珍貴。”

龍泉窯青瓷
三方面辨別龍泉窯年代
從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時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時代的造型特點。以鬲式爐為例,這種造型在宋代較為常見,宋代爐一般較矮,輪廓鮮明,板沿口外伸,束 腰,腹部突出,三足緊收,廓線起伏明顯,整體造型優美細膩。而明代的同類爐整體造型較呆板,廓線不夠流暢。從細部看,宋代爐器足底部較圓,而明代爐器足較 平呈蹄形。
從胎體上看,宋代龍泉窯器物胎土顏色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處可以看到桔紅色窯紅,胎體適中,較元、明時期的胎體要輕薄得多。明代龍泉瓷胎體厚重,胎色灰黃,底足露胎處顯現赭褐色窯紅。
從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龍泉瓷釉層較厚,釉色青翠,光澤柔和,釉層中有氣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龍泉瓷釉層比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澤強,釉色或綠中帶棕,接近艾綠,或黃中帶灰,二者都很不悅目。
從紋飾看,宋代龍泉窯器物純以釉色取勝,紋飾裝飾極少,即便有紋飾也多是刻花裝飾輔以篦點和劃紋,以及波浪、云紋、蕉葉等圖案,構圖極為簡練,手法生動。而明代器物上的紋飾,裝飾較為繁復,圖案帶有了明顯的象征意義,是明代龍泉窯器物比較常見的裝飾手法。
要判定古代瓷器的年代和真偽,就要掌握不同時期器物 的 特征,這些特征要從器物的造型、胎體、釉色、紋飾以及款識等方面人手,典型特征就是時代器物的名片。在了解器物時代特征的同時,還要將不同時期的標準器熟 記于心。所謂標準器就是這一時期最具有典型特征、最能說明這一窯口特色或者最能代表 這一釉色品種的器物,掌握了標準器就有了判定的標準,就能以此作為比 照,從不同的方面來判定一件器物的時代和真偽。

龍泉窯青瓷
四點辨識龍泉窯青瓷作偽
1.器型
仿燒往往選每個時代龍泉窯的典型產品,如北宋的執壺、五管瓶,南宋的蓮瓣碗、鳳耳瓶、鬲式爐、元代的牡丹紋大瓶、刻花大盤、各式香爐等器物。仿 品很少是對照真品的實物進行仿燒,因此造型上線條呆板,缺乏神韻,頸肩部的轉折十分生硬,足端部過于整齊,器型比例失調,器物形制的規格和尺寸也不夠規 范。
2.胎釉
龍泉窯的釉和胎每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應的燒造工藝。龍泉窯不同時代胎色的呈色、質地的粗疏和細膩、釉的色澤和質地,都不盡相同。
對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燒,一般釉料不用化學配方,而沿用傳統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選擇地加入植物草木灰,盡管釉的質感非常像,但缺乏內斂的厚實感,往往浮光隱現。
明代龍泉窯豆青和深綠釉色的瓷器 , 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現代仿制較容易掌握的,這類產品需仔細辨別。作偽器物一個重要工序,就是對器物釉表面進行去光處理,主要采用強酸溶液腐蝕、土埋及 一些工業技術上的打磨。近年來,專家學者對經過作舊處理的器表損傷,在高倍顯微鏡下表現出的不同顯像,作了歸納和總結,提高了對古陶瓷辨偽的科學水平。
3.紋飾
龍泉窯產品的偽品的刻劃紋樣,不如真品線條的婉轉流暢。貼花工藝的紋飾,不像真品的生動自然。露胎是元代龍泉窯最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元代龍泉窯特有的蔥綠釉色和露胎赭紅色的相襯,偽品對這類產品的仿燒,提供了識別點。
4.裝燒方法
裝燒技術在龍泉窯的每個發展時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墊燒的工具上,歸結起來不外乎墊圈和墊餅兩類,但不同時代在圈足上所墊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 時代不同的燒造痕跡。特別是南宋時期的龍泉窯產品的“鐵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規則的。元代墊圈痕跡、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顯露出“火石紅”。龍泉窯 早期的產品,十分完整的少見,多少留有些殘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偽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或沾粘窯渣的手法來蒙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