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璃廠東街乙9號小店內,懸掛著很多老照片,標價均在600元以上。郭老板手中的裝框舊照片,標價為4500元。 實習記者 和冠欣攝
老照片價格一路走高,普通型一年漲逾50%
本報記者 陳濤 實習生 祝曉璇
從清末便裝官員坐像、舊時婦人裹腳照,到民國結婚留影、全家福,近百張老照片整齊擺放在覆蓋有薄膜的像套里,從店內一角的天花板垂直落下,形成一面五花八門的照片墻。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讓人頓生“今夕是何年”之感。
這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店,坐落于琉璃廠東街乙9號,也是琉璃廠街上最大規模的老照片經營場所,54歲的店老板郭建華12年前由山東來到北京,經營古玩雜項。“老板,那幅鑲嵌有彩色門楣的照片多少錢?”“那張啊,4500元,不還價。”老郭幾乎頭也沒抬地應答道。這是一張拍攝于清末的照片:兩位清代裝束的女子并排緊鄰而坐,寬松的裙裝下依稀可見其三寸金蓮小腳。不過,最出彩的當屬照片四周平添出的彩繪門楣和拾級而下的階梯,原本尋常的照片,顯示出幾分富麗堂皇。“在清末,照相本屬少數人的權利,能將照片再做如此修飾,非富即貴。”郭建華說,這張照片是他幾年前從山東老家淘回來的,但凡進店的客人都會打聽幾句。
不過,這張照片并非是店內最貴的,“鎮店之寶”當屬一張清朝官員著便裝的坐像——四十來歲的他頭戴官帽,端坐太師椅,卻穿一身便裝,標價為6000元。“這還是因為沒法證明這位官員的姓氏給出的價格,如若能求證,幾萬元都不在話下。”郭建華解釋說,由于清末的照片實在太少,不少都是孤品,無法通過互為驗證得出具體信息,進而直接影響了老照片的定價。
何為老照片?國內外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在業內頗有影響的《老照片》叢書認為當以20年前為界,而國內著名的老照片收藏專家仝冰雪則把1949年之前的照片才當作老照片。郭建華店里的老照片幾乎全是新中國成立前的。“物以稀為貴”是他這個自詡兼職商人的不二法則,年代越久遠自然越少見。
郭建華平素以研習創作書畫為主,小店只是他的一份兼差。至于緣何當初選擇老照片,他笑言,純屬帶有些文人情懷。不過,近兩年來勢兇猛的這波漲勢行情,卻著實令他始料未及。據他介紹,“男看頭、女看腳”是這一行的口訣,那些穿朝服、裹小腳的老照片,一年里售價漲了兩倍,由不足千元到兩千元,就連普通型老照片一年里也漲逾50%。他的店里去年還有不足百元的老照片,如今最低也在兩百元以上。在潘家園舊貨市場、報國寺文化市場,記者同樣發現這些一度處于“非主流”的老照片已悄然升溫。報國寺一位顧姓老板從上個月起,將店內老照片通通提價10%,而潘家園一家以古建筑、風景等老照片為主的小店,一張翻版的“宣武門舊照”標價都在400元,而去年同期還不到200元。
緣何老照片近兩年出現價格飛漲,在北京華夏傳承拍賣公司顧問張正欣看來,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當代藝術品的持續調整影響了藏家的熱情;其二,有極珍貴史料研究價值的老照片尚屬價格洼地,開始吸引藏家參與。不過,老百姓參與之初即引爆價格一路高歌。“近代照相技術一度只限于上層社會享用,導致那時候的照片存世量極少;再就是由于無人重視,那些老照片很多年里曾被以廢品的形式論斤買賣,導致流失慘重。”著名收藏家王立軍如此解釋當今飛漲行情背后的成因。
郭建華這些年的經歷也驗證了老照片稀缺的現實。他說,前些年出門一趟總能買回來一兩張,如今即便出去十天也未必能買到一張。“與書畫等強勢藏品不同,老照片依然只能算小眾類,不過,它負載的文史信息是它的強項。”王立軍認為,無論是那些已經消逝的建筑的原狀,還是某個時代人們生活里呈現的歷史細節,都彌足珍貴。“再過三十年,如果沒有老照片,沒人會知道裹小腳是啥模樣。”郭建華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