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雯 上海某高校副研究員,業余時間喜歡收藏高古瓷,主要藏品為磁州窯系的瓷枕,六十余方

綠釉詩文豆形枕

黃釉方形枕
在張玉雯上海的家中,靠墻立著一把博古架。平日里這把架子用布蒙得嚴嚴實實,只有圈中好友到訪,揭開幕布,才露出架子上整齊陳列著的一方方瓷枕,造型多樣,有長方、腰圓、正方、八角、如意形與葉形數種;大小不一,大的如“當陽峪綠釉詩文瓷枕”,像盛夏的荷塘里滿池搖曳著的綠油油的荷葉;小的如一方“絞胎方形脈枕”,像泥水匠砌房時用剩下的半塊磚頭,四四方方,古人號脈時將手臂枕于其上。
踏入收藏不過四五年時間,張玉雯已經說得頭頭是道,但語速又慢,如果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話,還不到40歲的他常被人誤認為是收藏圈中的“老人家”。妻子評價他,“用工科的方法論來做瓷枕的收藏,嚴謹、鉆。”
從收藏之初,他就選定了方向,只做專題收藏,對象是磁州窯系的瓷枕。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張玉雯是上海某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研究員,老家河北石家莊,距離磁州窯的窯址不過短短的一百多公里路程。但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工科專業人士,過去的三十多年間,張玉雯并未與高古瓷產生過什么交集,盡管北方的祖輩們,過去家家戶戶都使用過磁州窯系生產的盤、碗、罐、瓶之類的用具。

磁州窯三彩童子松葉形枕

白地黑花福鹿圖如意頭形枕
張玉雯的父親,手上還留著兩個磁州窯系的梅瓶與四系瓶,據說這兩樣東西,是父親早年在農村和同伴拉土,拉到一個墓,他拿了兩個瓶,同伴拿了兩方盤。父親是農民,沒想太多關于瓶子歷史與價值的事,不知道頂什么用,就把它當作純粹農作的工具,“農村種地,麥子和谷子間有溝要填平,就用繩子拉著耕地,口沿上還留下磕碰的痕跡。”張玉雯說。
為了完成一項項工程項目,張玉雯每天的生活就是泡圖書館、查資料、做實驗,他的工作繁瑣并且單調,一天下來經常是頭昏腦漲。加上他不抽煙、不喝酒,更沒有任何業余消遣,妻子看了心疼,就慫恿他,“怎么也要找個玩兒的事項”。
2008年底,張玉雯結識了一位在北京高校做生意的朋友,朋友很早就開始玩古玩,他建議張玉雯可以將收藏作為業余愛好。朋友分析說,作為業余收藏者,財力、精力都是有限的,應該選定一個方向,這樣才容易出成績。北方的瓷枕作為民窯使用器,價位不是很高,又能代表北方窯口的藝術高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正好那年春節,張玉雯回到河北老家過年,父親聽兒子、兒媳婦嘀咕這事,就從農具堆里找出那兩個瓶子,說是老家附近的窯址出的。盡管當時對收藏的知識還一竅不通,夫妻倆還是挺詫異,原來磁州窯的東西離自己的生活并不遙遠。
張玉雯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并以磁州窯為切入口。
磁州窯創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它的器型和紋飾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反映當時的民俗民趣。磁州窯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臺鎮為中心,因北方各地紛紛仿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等都有大量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被燒造出來。

鞏縣窯綠釉鑲嵌書形枕

當陽峪三彩枕
工作之余,張玉雯便去跑窯口、訪藏家,三五藏友相約一起品鑒、探討。不過據他介紹,他只在北方高古瓷的圈子里算小有名氣,在他生活和工作的上海,少有身邊的人知道他的收藏愛好,“怕別人知道了,說我不務正業。”張玉雯心有顧慮。
不過去年,夫妻倆收了一批遠在千里之外的東瀛島國一家私人美術館的舊藏——林原美術館藏瓷器,這令他成為高古瓷收藏圈中熱議的對象。
位于日本岡山縣原岡山城遺址之上的林原美術館,源于已故日本實業家林原一郎(1908-1961)之舊藏。日本人自古便推崇中國的磁州窯這種老窯瓷,而這批磁州窯的瓷枕是怎么流到日本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張玉雯說,2011年年底,日本的林原美術館倒閉,有一批藝術品想出售,他通過日本朋友的私人關系,分別于2012年3月和5月接手了其中的兩批瓷器,其中包括林原美術館舊藏的“白地黑花福鹿圖如意頭形枕”、“白地黑花忍字紋八角形枕”、“黃釉方形枕”、“褐釉絞胎花紋方枕”、“綠釉詩文豆形枕”等瓷枕若干方。
“當時那位日本的朋友跟國內好幾位藏家都洽談過此事,但是他們都不敢認,認為日本的美術館怎么會倒閉。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是第五個了,我看了眼照片正好是一批地道的磁州窯系的瓷枕,一下觸動了我的興奮點。”
張玉雯對其中的一方“白地黑花福鹿圖如意頭形枕”尤其珍愛。他說,林原美術館舊藏中國歷代瓷枕有100多方,其中有11方曾入選2002年在東京舉行的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中日陶瓷特展,他這次接手的若干方瓷枕中,就有那11方中的3方,而“白地黑花福鹿圖如意頭形枕”便是其一,因其工藝精美,流傳有序,國內亦多有著錄,所以他才深信不疑,也尤其珍視。■
Q&A
收藏十問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朋友引薦。
Q: 你記憶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宋金當陽峪三彩枕。
Q: 你最喜歡的藏品是什么?
A: 北宋早期鞏縣窯綠釉鑲嵌書形枕。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Q: 藏品主要通過什么渠道收藏?
A: 朋友間私下轉讓,日本美術館舊藏。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嗎?
A: 六十余方。
Q: 你覺得自己是收藏家嗎?
A: 業余票友。
Q: 你覺得收藏帶給你的最大樂趣是什么?
A: 業余時間有了一件事干。
Q: 收藏中遇到過贗品或挫折嗎?
A: 有。
Q: 有一天你能放棄你的藏品或捐出嗎?
A: 很遙遠的事,還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