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位于北京東單的克林德牌坊。此牌坊為紀念被殺德國公使而建,曾是大清朝的恥辱。一戰后,中國因加入協約國而成了戰勝國,這塊牌坊也被改成了公理戰勝坊。解放后,又更名為保衛和平牌坊。現存中山公園。

1911年,天子腳下的北京人逛了最后一屆“梳著辮子”的春節廟會

北平外國使館界——東交民巷東口,遠處是崇文門城樓。交通指示牌上的洋文大,中文小,可見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攝于1929年

1945年,剛剛光復的北平。原來天安門城樓下還曾有樹林

1949年,第一代“毛澤東號”模范機車司機將列車開往北京。此后,工人階級成為新中國的領導力量

1958年,因參加十三陵水庫建設而獲得英雄稱號的七姐妹,光榮成為紅旗人民公社民兵

1968年國慶節前夕,北京大學更新校匾

1975年,北京某制帽廠女工迎接來廠參觀的法國朋友
北晚新視覺網《我眼中的北京城》老照片征集活動再續
深圳收藏家贈千幅舊京影像再現滄海桑田
對于普通人來說,老照片僅僅是個人的記憶儲蓄。但如果將更多人的私人存照匯聚到一起,那將成為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寶貴影像財富。因為,這些泛黃的老照片不僅定格了一個時代的縮影,更再現了今日來之不易生活的起點。
去年年底,為配合北京晚報在2013地壇廟會舉辦的《我眼中的北京城》影像展,北晚新視覺網發起老照片征稿活動,短短幾周時間便收到各界人士寄送的上千幅各時期京城舊照。在滿足展覽需要的同時,主辦方也深切感受到這些圖片所蘊含的歷史價值以及讀者、網友參與活動,分享經歷的熱情。為此,網站于近日再次推出同名老照片征集活動,希望更多普通市民能夠用照片為老北京留影,為老北京人的生活存檔。
活動推出伊始,一位來自深圳的投稿者便聞訊登門。與其他帶著相冊來投稿的作者不同,這位50歲上下的中年人,抱來的是筆記本電腦,而且一贈就是近千張……
影像寫真從北平到北京
老北京究竟是什么。在年輕人看來,老北京就是前門大街的仿古建筑,什剎海頂著洋文的酒吧餐館,廟會上帶著瓜皮帽梳著大辮子的民俗手藝人。但在李躍平看來,老北京遠比這些生動的多。
作為國內知名的老照片收藏家,20多年來,李躍平“散盡家財”,連買帶求收集了300萬張時間跨越百余年,反映近現代中國各個時期的高清歷史影像。在他關于北京的影像藏品中,既有清末五大臣從北京出發歐洲考察的留影、民國時期北平影像,也有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新北京城市印象、市民生活的老照片。更為奇特的是,這些拍攝時間多在六七十年前的老照片竟然大部分有原始底片。
故紙堆中演繹滄海桑田
談起這些老照片的來歷,李躍平笑言,這些珍貴的影像大部分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
1990年,從事記者工作的李躍平在一次采訪中,偶然看到了幾大麻袋因為單位搬家而被“掃地出門”的底片,出于職業的敏感,他把這些落滿灰塵的“塑料垃圾”扛回了家。經過耐心整理,李躍平從中看到了掛著蔣介石像的天安門城樓,看到寫著英文提示的東郊民巷,看到拉著洋車奔跑的“祥子”……當時還是一名年輕記者的李躍平,迅速意識到老照片當中所蘊含的歷史價值。
從此,李躍平愛上了老照片收藏,一有機會,他便到各地的舊貨市場轉悠。別人淘古董,找古書,他專往“廢紙堆”里扎,找老底片,尋舊照片。久而久之,當初的這個業余愛好成了職業。
“無價”老照片定格無價記憶
李躍平收藏的老照片,大部分拍攝年代距今都有50年以上,由于超過了版權保護的期限,因此無需支付使用費用。雖然這些藏品絕大多數都是“無價”的,但它們所定格的記憶才是真正的無價。
近年來,李躍平陸續在各地舉辦公益老照片影展,觀者甚眾。“再多金錢也無法重現滄海桑田的歷史,這正是老照片無價卻引人關注的原因。”李躍平更愿意讓觀眾認為,自己的“職業愛好”并不是份生意,而是一個普通公民對國家的樸素社會責任。這也是他一次性捐贈近千張老照片給一家公眾媒體,用于免費刊登展示的原因。
李躍平如今頭疼的是,收藏的照片太多且歷史久遠,有些圖片已經無法說清背景;另外他希望更多老照片擁有者共同打造一個老照片公益展示平臺,如果您有好的想法可與他聯系(15810387092),北晚新視覺網也將持續對李躍平的老照片收藏進行關注。
注:北平是北京的舊稱。1928年,民國政府改北京為北平,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同年9月27日,北平復名為北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