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其
《華夏時報》:請預測一下2013年的藝術品市場。
朱其:今年和以后的藝術品市場都應該是一個常態的發展狀況,不會大起,也不會大落,我估計今后5年都應該是這個狀況。
《華夏時報》:是因為目前好作品短缺嗎?
朱其:好作品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是比較少的。藝術品市場進入常態化后,市場生態會更接近于發達國家的藝術品市場。在西方國家,少部分優秀藝術家到達一定知名度后,作品價格會漲得很高,而大部分藝術家都處在一個中低價位,作品大多作為家庭裝飾之用,也就是消費性購買。
而他們市場常態化的特征之一是,有知名度的大藝術家四五十歲以后,作品才會賣到幾十萬、上百萬美元;如果沒有知名度,一般都只能是幾千到幾萬美元。另一個特征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不可能賣到很高,國外價高的藝術家一般都得在45歲以后,不可能像我們國家二三十歲就賣到很高價格。
《華夏時報》:在市場的持續盤整中,有人士認為2013年秋拍有可能上揚。
朱其:不可能。市場的兩次暴漲,中間起碼要隔8年時間,這才過去3年,至少還得5年后才有可能。
《華夏時報》:2013年是藝術品基金的退出大年,但仍有人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新希望仍在于國際化,而這種藝術品基金還將大有可為,你怎么看?
朱其:首先基金不等于基金會。現在的藝術品基金是一種理財產品,實際上也是一個高利貸融資項目,只不過是以藝術品的名義來操作的。比如你第一年募集基金2000萬,那你得保證人家獲益,而獲益的前提是建立在藝術品有下家接手的前提下,而每倒一次手必須加價14%左右,但理論上總存在某個環節斷裂的可能,這就很危險了。
今年年初,有媒體報道國家已經在控制融資項目的規模,目前國內各種基金的總額已高達7萬億,如此龐大的數字其實已是一顆定時炸彈,情形類似于美國當年的次貸危機,再擴大規模中國金融就會面臨崩潰的狀況。
至于藝術品基金的前途,藝術品基金和投資是一個概念,未來沒什么前途,藝術品市場還是要轉向收藏性購買。
而基金和基金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基金會有一個退出機制。比如我買了一張畫又不想要了,如果沒人買,我可以捐出去,這樣政府可以給我免稅,那我就可以通過免稅來收回成本,等于這件藝術品最后政府給買了單。比如你花10萬買了一張畫,10年后漲到100萬,如果你捐出去,就可以免稅100萬,這樣你也獲得了一個市場收益。
但如果是基金,政府就不可能買單,而必須等待下一位買主來買單。如果下一位買主不出現,你就沒法退出了,它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過程。西方整個藝術品市場實施的是一個稅收減免制度,在這個制度上建立各種基金會,其核心是政府成為最后的買單人,以這種方式來鼓勵藝術收藏。
《華夏時報》:2011年,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以30%的份額比成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冠軍,因此有人預測說,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你怎么看?
朱其:怎么說呢,藝術品市場的交易數字是無法統計的。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數字只來自拍賣市場,但其實藝術品市場包括文物市場、私下交易和地下文物交易,這些數字是沒法統計的;第二是畫廊交易,這很多也是不開發票,也是沒法統計的;然后是工藝品交易,走的是工商財稅這塊,也沒法統計。現在能拿到的數字只是潘家園之類的,最大的當然來自拍賣行,但這部分只占到藝術品市場交易量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而且拍賣行的數據水分很大,占到40%-50%,其實還是無法統計的。
首先,拍賣行數據不反映真實的拍賣情況,再就是拍賣行數據也代表不了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情況。國外很多大藝術家是不通過拍賣行來交易的,像英國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一張畫賣幾百萬、上千萬美元,他不通過拍賣,一般由各基金會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