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玩藝術之張珊寧
富玩藝術
——回歸自然的藝術心界
文/徐旻
和張珊寧相約在北京的“一坐一忘”采訪,在這樣綠意盎然的夏日午后,在一個云南主題特色餐廳里,看到穿著一襲布衣素履的張珊寧,不盡讓記者宛如來到了香格里拉,來到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境地,而即將展開對話的是仙境中的仙子。
兒童天使
張珊寧現在是世界兒童藝術交流中心國際兒童繪畫展中國組委會主席,這個總部設在美國洛杉磯的公益組織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兒童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張珊寧全情投注兒童藝術事業,正為此全力以赴。
2011年2月,第六屆國際兒童繪畫展在美國洛杉磯開幕之后,又在中國的重慶、大連進行了巡展,2012年6月1日,巡展來到北京798藝術區,近百名兒童在展覽場地內涂鴉、瘋玩,墻上則是來自世界各地精彩的兒童畫作品。在這里,孩子們是主人、是英雄,每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兒童畫是不受世俗、規則所限制的表達,也不拘泥于技法和手筆的限制,雖然有時候會表現得“無厘頭”,但卻是人之初最原始的能量。“其實兒童畫是給大人們看的,通過看兒童的作品,我會被這些真實和純真所打動。”也許是這份職業的緣故,從張珊寧眼里看到了一個“詩意棲居”的世界,充盈著純真情趣、智慧、和諧和生命的活力。從美國到中國,從日本到新西蘭,每當看到孩子們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歡呼雀躍,張珊寧就會感到莫大的喜悅,雖然有時孩子們太鬧以致于不能安靜下來開一場類似于成年人的畫展開幕式,但是這一切在張珊寧眼里覺得就是自然與和諧。讓她看到了人類心靈不滅的印記,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他們內心世界的投射而應給予愛心和尊重。畢加索晚年時參加一個兒童畫展覽時曾說過:“我小的時候已經和拉斐爾畫的一樣好,可是現在現在才跟你們畫的一樣好”。可見兒童的純真才是這個世界最寶貴的,最不可復制的珍貴。
藝術情緣
能夠放下一切,從事純公益的兒童藝術,這樣的女人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張珊寧與藝術有著不解的情緣,她早年開過文化公司,也曾經是外交部國禮的供應商,還在北京798藝術區辦過“珊和羽”畫廊。但是3年前的一場病,讓她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她停頓了半年多,重新思考生命,感悟生活。雖然病情后來是有驚無險,但是這場病于她也算是“因禍得福”,讓這么一個曾經在職場上叱咤風云的女強人,回歸到生命之初最原始的狀態。也許是天公的美意,在這個時候安排了她與世界兒童藝術交流中心相遇,于是便開始了她兒童的、公益的藝術之路。她現在的狀態特別好,雖然每每策劃一次巡展都是一件非常繁瑣勞累的事情,但是看到兒童們在現場的歡呼雀躍,與孩子們之間的真情對話,都會讓她感到無比快樂,幸福滿滿。
2009年張珊寧被《社交圈》雜志推選為100名京城名媛之一。當年時尚靚麗的她現在是一身隨意的素裝,她說:“現在的我獲取到更為本質的自信,這是源自內心的富足,不太需要靠外在飾物來體現,只為自己活,只為尋找打動自己內心的東西。”一個人本身的韻味是通過精神的豐沛來折射的,身邊朋友們都覺得她現在比原來更美,更加具有知性的魅力。然而,對于她,不變的是依舊對藝術的熱愛。張珊寧愛兒童畫,也依舊深愛成人世界的藝術。
對于成人世界的藝術品,張珊寧關注的不是這個藝術家有多傲人的履歷、多高的頭銜,更從來不管他們在拍賣行的數字,那些數字對她來說并不重要。就像面對兒童畫一樣,她只關心藝術家內心是否純正飽滿,關注這個藝術家的思想是否與自己形成共鳴和提升,藝術家的表達是否印證自己的內心。“藝術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藝術家個體生命的再現和轉化。”因此她更欣賞并且會收藏那些出自高度精神化、個體獨立頑強、生命內涵飽滿豐沛的藝術家作品。她非常理解藝術家在創作途中的歡欣、痛苦、堅持、放棄等特征,她明白一個藝術家要為化蛹成蝶所需承受的痛苦,所以她更愿意與藝術家同肩并行,分擔他們的困苦,分享他們的快樂。
收藏成人世界的涂鴉是張珊寧在做兒童繪畫之前就開始了。
畫家孫初先生在當代實驗水墨領域一直進行著多樣探索努力,張珊寧收藏了這幅《像梵高致敬》和另外一副名叫《搗蛋的貓》的作品。張珊寧欣賞一幅畫總是牽連著欣賞創作者本人,1997年秋天,孫初拋家舍業來到北京學畫,沒能成為職業畫家,卻做了中國最優秀的平面設計師,后來加盟中國最具設計潮流前沿的《VISION青年視覺》雜志,擔任設計總監。你很難想象這么新潮的外表下,有著一顆水墨的心。孫初的水墨作品具備很強的時代特征,別具新意的同時也有對傳統藝術精髓的繼承再現。水墨的繪畫語言在他的世界里有了別樣的情境,其中有溫潤的世情,也有曠達孤高的人心,親和與疏離并行體現著作為我們這個時代個體的人的精神品味,以及更多繁復繚繞的現實質感。
藝術家肖馬先生,隱匿在遼東山區成就著自己默默無聞的生活:油畫創作、詩歌寫作和閱讀這些構成了他多年來為此循環往復的步履,他的這份沉默的堅守與現今城市中追逐藝術新潮的喧噪形成極大的反差,肖馬堅信一種對寧靜的永恒求索,他的繪畫作品體現出某種意外的樸素追求:內省、叩問以及對自我靈魂的構建。張珊寧收藏他的兩幅作品:《2012-3》《2012-4》,畫面暗含靈魂的涌動,他有能力直視自我的慘淡,也時刻觀照內心的轟鳴回音。肖馬善待苦厄與悲戚凡事,形同他作品中一再被重復的羅列、循環不歇的坍塌……以平乏看待真相,又以真相看待塵世的影影昭昭。他的作品充滿了智性,一種思辨的內核使其暴露了他先天詩人的特有氣質。這些幾乎使張珊寧迷戀,她的這份迷戀也讓她對自我的考量和構建形成一種迫切的需要,加深了她對精神生活成就的深深渴望。
生命感悟
曾經的女強人,喜歡戴男款大表面名牌手表充滿豪氣的她現如今卻會對記者說:婦女不該頂半邊天。女人就應該做充滿溫潤和慈愛的事情,她舉了宋慶齡的例子,她也說到了英國王妃黛安娜,這些女性雖然沒有“鐵娘子”的強勢,但是她們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這個世界應該受到關愛和呵護的人群,這樣的女性才完美,才不辜負造物主創造女性的美意。
對于兒童畫,完全是個付出的事情,走在這樣一條艱辛的藝術公益道路上,她覺得自己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生命的豁然和富足,用藝術的方式凝視我們的世界,也帶來了精神洞察的犀利之音,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知進駐到世俗現實不可觸及之地,這種精神化為生活中的愛和勇氣,藝術帶來了安置自己的可能。畫中有詩、有音樂、有旋律。
在采訪中張珊寧還饒有詩意地吟誦瑞典作家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步行街從窗外走過,街,那里我的腳步在消亡。以及那些寫出的文字,我給沉寂的序言,我那反轉的圣詩。”、“我的岸很低,只要死亡上漲兩厘米,我就會被淹沒”。現在,讀書占據了她工作以外大部分的時間。我想通過藝術走出來的人,心中早已筑起了一座銅墻鐵壁。
采訪最終,對面仍然坐著這樣一位仙子,好像一朵雪域蓮花,但是爽朗的笑聲早已沖破人生的苦難,沖破云霄去感染更多的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