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近春節,年畫收藏成為行內熱點。數年前,廣州嘉德首次推出的年畫專場拍賣仍歷歷在目。當時王樹村藏的一對清代門神《秦瓊尉遲恭》以9萬多元成交,激起了收藏愛好者對年畫收藏的熱情。
年畫自古以來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古代流傳最廣、發行量最大的“媒體”。古代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門神,貼年畫,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時“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版、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如今,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年畫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因其消逝,日益珍稀,年畫成為最具潛力的收藏品。
傳統文化結晶 凸顯收藏價值
中華民族5000年,擁有豐富而珍貴的文化資產,年畫作為根植于民族民間沃土的一朵藝術奇葩,充分顯現出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和生活歷程遺跡,從中可以窺見中國人的生活軌跡和智慧結晶,感知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及生活習慣、風俗等。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和形象符號,最能喚起現代人的文化尋根心理。
中國古代的數十個年畫產地,如今已所剩不多,這幾個產地大多只有一兩個老藝人支撐,年輕人對年畫沒有興趣,老藝人一走,傳統木版年畫工藝就要失傳,木版年畫就要絕跡。年畫瀕危,物以稀為貴,年畫收藏價值凸顯。
文化名人介入 提升收藏價值
現代中國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畫的是魯迅先生。魯迅收藏的灘頭年畫《老鼠娶親》,成為中國民俗年畫的經典。魯迅所藏的開封朱仙鎮年畫,現藏于魯迅紀念館中,經我國年畫研究專家考證,這些原版年畫都是孤品。
和魯迅先生同時代的上海的王尚義先生,也收藏了許多老年畫。1949年王尚義移居香港,1964年僑居美國。他去世后,其所藏200余幅老年畫精品被英國倫敦中國版畫基金會以高昂的價格購藏。
在當代,老年畫收藏最多的是中國木版年畫理事會會長王樹村(已故)。王樹村生前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他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收藏主要年畫產地的年畫,根據近萬件年畫藏品,他出版了數十本年畫專著。
海外興起年畫熱 墻內開花墻外香
年畫在中國習以為常,而外國人則對中國年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早在1693年,英國人卡姆培夫爾就在日本江戶購到一批木版年畫,現藏于大英博物館,成為珍貴藏品。
清晚期以后,中國年畫成了西方人獵奇收藏的內容,海外很多圖書館、美術館,如版畫之鄉的荷蘭圖書館、德國萊比錫圖書館,就收藏有當時的中國年畫。而今英、美、法、德、俄及東歐等國家的博物館中均有中國木版年畫藏品,相當豐富。其中俄羅斯收藏中國木版年畫最多,中國最早的木版年畫實物是遼金時代的《四美圖》,就藏于俄羅斯的博物館。
當代海外對中國年畫收藏的興起源于30年前東南亞華人的富足,臺灣和新加坡的畫廊很早就來祖國大陸收集歷代年畫。海外華人的傳統審美取向,不但滿足了自身的喜慶需求,還帶動了對東方藝術好奇的歐美人的注意。目前,海外興起中國年畫收藏熱,正帶動年畫市場價不斷走高。
原作市場價偏低 先知先覺者受益
現在市場充斥的紙質年畫收藏品大多是印刷品,如“月份牌”。月份牌可以算是我國傳統年畫的一個分支,它在清道光年間誕生,洋商將中國木版年畫拿到國外制版印刷,配上月歷牌或商品廣告歲末年初發行,立即得到市民的歡迎。如今,一張民國月份牌印刷品,市場價高達萬元和數萬元;而一張同時期版印制的木版年畫原作,市場價卻不及月份牌。“文革”時期的印刷品年畫,有的市場價也達到萬元以上;而同時期的木版年畫,市場價卻不到印刷品的十分之一。
其實,印刷品完全不能和木版畫原作同日而語。木版年畫的印量有限,一塊木雕板最多只能印數萬張就報廢了,有些年畫只印了數十張。因為是水印套色,幾乎沒有一張木版畫是相同的。可以說,每一幅年畫的存世量都只有1張。物以稀為貴,作為獨一無二的原作藝術品,年畫理應比大量印刷的印刷品價格高十倍乃至數百倍。
和其他紙質印刷品相比,木版年畫的印量比印刷品少得多,價格卻很低。郵票、火花、老票證等,這些都有一定的發行量和存世量。如1枚郵票的發行量,多則過億,少則數10萬,即使是1枚發行量500萬枚的庚申猴郵票(上世紀80年代發行),目前市場價高達萬余元,1枚1984年版的飛樂音響股票藏品,目前的市場價高達10萬元。而同時期的木版年畫市場價目前僅僅30元-300元。收藏機遇往往就在市場盲目中,先知先覺捷足先登者有望在年畫收藏領域創造奇跡。
盡管年畫目前尚未被更多收藏者所認識,按照中國哲學智慧,風水輪流轉,今日的熱門收藏品種,可能成為明日的冷門;而今日的冷門品種,往往最有機會成為明日火爆的收藏品種,年畫就是冷門收藏的“潛力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