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參賽作品
2012年12月28日,第九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在廣西南寧揭曉并頒獎。經(jīng)專家遴選,由上海鴻運齋藝術主創(chuàng)黃棟華創(chuàng)意,由江蘇宜興、江西景德鎮(zhèn)兩地工藝師歷時3年經(jīng)20余道工序制作的十八羅漢紫砂琺瑯彩系列壺,榮獲中國十大紫砂茗壺鉆石大獎;乾坤提梁壺、《新富春山居圖》系列壺、快樂壺、雙面絞泥提梁壺、代代有福壺、壽星壺、荷葉蓮子壺、和諧壺、福運連連壺、漢鐸壺等榮獲中國十大紫砂茗壺金獎。
由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收藏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始于2003年。據(jù)評委會主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朱誠如介紹,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旨在傳承紫砂茗壺文化,通過比賽發(fā)現(xiàn)具有出色創(chuàng)意和文化內涵的當代紫砂作品,培養(yǎng)紫砂工藝制作的優(yōu)秀新人。
“我的初衷是活躍紫砂壺市場”
“我的初衷是活躍紫砂壺市場、傳承中華傳統(tǒng)工藝,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為了表明我的這一意愿,鴻運齋作為大賽出資方,運作賽事9年來,放棄了一般企業(yè)常用的冠名權,而是作為活動的承辦方出現(xiàn),我不圖給自己的企業(yè)掙什么虛名。”黃棟華坦言。由于比賽不收取報名費,各地制作紫砂壺的工藝師參賽十分踴躍,其中不乏李昌鴻、毛國強、楊勤芳、顧治培、錢樟法等國家級和省級工藝大師。
紫砂壺是黃棟華的最愛,也是他最早涉足的領域。1997年,受外部經(jīng)濟環(huán)境惡化的影響,紫砂壺價格“盛極而衰”,一度跌至谷底。那時圈內甚至傳言,只要有一分錢利潤,就有工藝師肯為你制壺。這時,不為賺錢的黃棟華出手了。他以每年出資15萬元的條件,發(fā)起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活動,并積極聯(lián)絡中國博物館學會等專業(yè)組織牽頭主辦,盛情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有關專家出任評委。
據(jù)朱誠如回憶,鴻運齋向他提議搞一個全國十大紫砂茗壺的評比,當時的設想就是通過10年的展評,向全國征集100把具有獨特創(chuàng)意、文化底蘊、工藝精致且能代表當代最高水準的紫砂壺。朱誠如說,當時他答應出任評委會主任,是因為這個活動有助于提升紫砂藝術的發(fā)展水平。
從初賽開始,黃棟華就給賽事作出規(guī)定:凡獲得金獎的茗壺,原創(chuàng)者必須制作同樣款式的10把壺,由鴻運齋獨家收購。當然,他們給出的價格在當時的紫砂壺市場上也是頗為誘人的。具有商業(yè)頭腦和眼光的黃棟華,歷來主張有錢大家賺。市場不景氣,更要各方共同營造合作共贏的良好氛圍。而在各地參賽者看來,參加如此全國性賽事,不僅僅是為了贏取不菲的獎金,更因為參賽本身就是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chǎn)。隨著比賽影響力的逐年增強,一些獲獎制壺工藝師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制作的紫砂壺價格接連翻了好幾番。
“我深知,道路艱難但使命光榮”
記者在第九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頒獎現(xiàn)場看到,本屆獲獎作品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還是制作工藝方面,均比以往有了明顯進步。其中,獲鉆石大獎的十八羅漢紫砂琺瑯彩系列壺,18把壺就是18座佛塔,每座佛塔上彩繪一個羅漢,形態(tài)各異,突出了佛教中國化的藝術特征,艷麗的琺瑯彩同時襯托出紫砂壺的富貴。
類似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作品還有很多,如第七屆的獲獎作品合璧壺,取材于膾炙人口的《富春山居圖》。該壺將一把圓壺分成兩把半圓壺,一半刻畫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另一半刻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無用師卷》,兩壺合并,就是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圖》。再如,大龍寶璽壺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對清代5位皇帝玉璽資料的潛心研究;外形酷似莫高窟群的大漠敦煌壺,則是為紀念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100周年的靈光閃現(xiàn);第五屆的獲獎作品國粹壺,是專為文博大家朱家溍特制的。朱家溍是著名的京劇票友,壺的造型為一把展開的紙扇,正面鑲紫檀木嵌京劇臉譜瓷片,背面鑲紫檀木刻朱家溍書法。
“紫砂壺是一種載體。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就由喝茶的器具,變?yōu)槭袌錾系膭?chuàng)意產(chǎn)品和藝術作品,進而身價倍增。”黃棟華說,“把紫砂帶往時代藝術的高峰,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我深知,道路艱難,但使命光榮。”令人欣慰的是,黃棟華自己創(chuàng)意和鼎力推出的繼承傳統(tǒng)而又富時尚創(chuàng)意的紫砂壺,因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如今已獲得各地收藏者的追捧。許多獲獎紫砂茗壺剛一揭曉,便被聞訊而來的神秘買家買走,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