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教授

《又下雨了》布面油畫
他是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藝術家,他在西方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著中國傳統的人文關懷,他的作品將西方油畫的材料、技法與東方工筆畫的筆觸和意境相結合,在大洋彼岸引起了廣泛關注,他就是從湖南出發、于海外發展的藝術家王春。
東西方文化的和諧共融
初看王春的作品,便能感受到他扎實的基本功,這與他多年的學院教育背景密不可分。難能可貴的是,王春能夠在深厚的繪畫基礎上輔以當代觀念,將旅居海外的所見所想與中國傳統人文意境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春的成績與他在藝術領域不懈的思考、探索息息相關。1992年,王春到美國攻讀美術碩士。初到美國的王春并沒有感到過多的興奮與驚喜,而是有些失落,因為他發現,在國內研習多年的寫實油畫在美國已不再占據主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觀念為主打的當代藝術形態,這讓王春漸漸感到困惑。“我學的是比較傳統的寫實油畫,剛到美國時,自己所學得不到反響,經歷了一段比較苦悶的時期。”
然而,東西方的文化沖突并沒有阻礙王春前進的步伐,反而讓他在不懈的探索中漸漸找到了在這種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存在的契合點。“隨著我在美國的時間越長,對中國文化的思念就越強烈。雖然我身處西方,真正引起心靈共鳴的還是傳統的中國文化。”王春表示。他開始考慮油畫的媒介同中國工筆畫的技法與意境相結合,嘗試創作出融匯東西、別具一格的油畫作品。
2004年,王春正式開始融合東西方藝術特色的實踐,他借鑒中國工筆畫法,對學院派寫實油畫創作加以改革,弱化油畫中光線的明暗與形體的體量感,更多地采用平涂的筆觸,并虛化輪廓線條,強調線與面的節奏,背景趨于純化,人物刻畫具體、細膩,洋溢著典雅的東方意境。王春鮮明的藝術風格逐漸引起美國業界的關注,通過一系列展覽的舉辦,王春的作品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私人藏家和公共機構收藏。
都市題材聚焦當代人心聲
《你能聽見我嗎?》是王春融匯東西藝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取材于美國家喻戶曉的一個手機廣告,其中信號測試員的唯一一句臺詞便是“你能聽到我嗎”,王春將這句廣告詞借用過來,既將其作為作品的標題,又隱喻出畫中人的焦躁狀態。
“在我上課時,學生中總是有人打電話,令人很反感,手機已經成為當代人不可或缺的伴侶,其弊病也逐漸凸顯。”王春這樣闡述他的創作初衷。畫面中描繪了坐在長凳上等公共汽車的眾生相,3個人涵蓋了黑人、白人和黃種人,其中的亞洲面孔幾乎是藝術家本人的形象。盡管3個人物都同時面朝觀眾坐在一條長凳上,但每個人打手機的狀態既有明顯差異,又有呼應關系,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藝術家用油畫顏色充分表現了不同人種的肌膚色彩,然而在背景的處理上,采用一種中國國畫不局限某個具體環境的簡潔手法,使觀眾獲得更多的想象空間。
在當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此起彼伏的物質欲望讓人性中的淳樸、善良變得越來越難得,互聯網的便捷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卻也疏遠了人們的距離,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通過網絡、電話聯絡,卻不愿和身邊的人溝通交流。王春的作品正是捕捉了當代都市人煩躁不安的精神狀態,他敏感地察覺到這種隨處可見的生活場景,并對其加以定格、夸張,突出人們歇斯底里的焦慮感,使觀者感同身受。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中,人與人之間卻變得冷漠、懷疑,我們日夜依賴的通訊工具似乎在為人類構筑出當代的巴別塔,當溝通變得愈發困難時,我們也應該放慢腳步,傾聽彼此發自內心的真摯聲音。
民族風情回歸淳樸田園
除了對當代都市題材的關注外,王春作品中另一個重要系列便是描繪少數民族生活和田園風情的作品。對少數民族生活狀態的關注,不是獵奇,而是出于對純真生活的向往,對民族傳統的認知。王春介紹,每次回國,他都要到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間采風,王春表示:“相比浮躁的都市生活,我更向往質樸的田園鄉間,在那里可以看到可貴的樸實、勤勞、善良,更能接近生命的本真。”
《又下雨了》描繪出急雨欲來,3名少數民族婦女匆忙避雨的生活場景。畫面中的云朵和背景的處理富有裝飾主義色彩,構圖錯落有致,遠、中、近景兼顧,人物動作在寫實的基礎上略帶夸張,極具舞蹈感。3人的服飾各具特色,圖案、花紋的處理細致入微,足見藝術家對人物和生活的細膩觀察。同樣是對生活場景的描繪,《餅干》則側重于表現溫馨的母子親情,襁褓中的孩子正在享受美味的餅干,身背孩子的母親則面帶微笑,充滿慈愛地凝視著孩子,為母子倆撐傘的婦女身后是湖南鄉間常見的小背簍,暖色調的背景進一步烘托出溫馨祥和的氣氛,洋溢著濃郁的醇厚愛意。
不同于一些當代藝術家重視觀念甚于技法,王春的藝術創作是將東西方人文精神融匯于同一畫面中。學院藝術的深厚功底,美國人勇于創新的精神激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思考,促成了王春藝術變革的成功。當油畫技法回歸到媒介本身時,藝術家的創作空間就變得更廣闊,王春擺脫了某一種創作范式的局限,創造性地打破了油畫與中國畫的界限,讓東西方的藝術語言與人文思想在同一畫面上得以對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