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
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至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期。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色。構圖講究對稱豐滿,刻線工秀,色彩絢麗。被民間畫壇稱為“姑蘇版”。典型代表作為“一團和氣”。
天津楊柳青年畫
始于明代崇禎年間,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年風行于世。工藝上講求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保留了民間繪畫的技法。表現內容受清代畫院影響,多取材于傳統戲曲、風俗、仕女和胖娃等,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人物的頭臉多粉金暈染,富有裝飾性。
山東濰坊年畫
始創于明末,全以手工操作并用傳統方式制作,發展初期曾受楊柳青年畫影響,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期,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流行于黃河下游一帶。其制作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表現內容多為神像、門神、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和神話傳說等。色彩上,重用原色,線條粗獷,反映出粗獷豪放、勤勞幽默的純樸民風。
四川綿竹年畫
起源于北宋,在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綿竹年畫有“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題材上,有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俗民風、名人字畫、花鳥蟲魚等。年畫以彩繪見長,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采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