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螭龍紋和螭虎紋實際上是同一種紋飾。古人認為螭是龍的一種。《說文解字》稱:“螭,若龍若黃。……或云,無角曰螭。”
螭紋盛行于漢代,漢代玉器(尤其是玉劍具)上多以深浮雕琢刻螭紋。其狀彎頸曲腰,身形粗壯,筋肉飽滿,四肢矯健有力,作蓄勢待發狀。頭形似虎又似貓,雙眼圓凸,炯炯有神。若從其頭部上方俯視,頭形略方,到鼻子為止,嘴巴不向前方伸出,故俗稱方首,或叫方嘴。宋代文人士大夫十分喜愛漢玉,玉工尤其喜歡仿琢漢代螭龍紋,不過因宋人的審美方式與漢人不同,所琢螭紋身形細長瘦弱,四肢軟弱無力,雙眼圓而不凸,嘴巴向前伸出,使頭形變尖,形象變成壁虎狀,完全喪失了漢代螭紋的兇猛感和神韻。
龍為古代傳說中最神奇的靈異動物,虎為百獸之王,古代將螭紋裝飾在玉劍具上當然有其用意。劍為武器,是軍事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龍有無窮的力量,虎為勇武的化身,因此將螭紋裝飾在玉劍具上,有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吉祥寓意。
奇怪的是,玉劍具中的玉璲卻有相反的寓意。玉璲在古玩界習慣稱為昭文帶。明謝堃在《金玉鎖碎》中提到:“然俗稱昭文,亦有意義。古人帶劍上朝,至晉始改木劍,然上朝猶佩之。劍,武備也,曰昭文者,諱武備也。”表明古人雖然重視武備,但不主張輕易動武,更反對窮兵黷武,玉劍具中的玉璲就蘊含著這種寓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