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王兆生收藏的四枚銅錢,其中其中一個很厚的圓銅錢,上面刻的“崇寧通寶”四個字還依稀可辨

圖為王兆生收藏的“小茶碗”
中新網張家口1月28日電(記者 譚地)河北張家口市知名收藏家王兆生近日告訴記者,幾年前,他收藏了一個“小茶碗”,通過這個“小茶碗”無意間揭開了一個考古界多年未解之謎,那就是“茶馬互市”榷場的最北端在張家口的赤城縣。張家口市文物管理所專家28日表示,王兆生先生的探究精神值得肯定。
據王兆生回憶,十年前,他在整理瓷器藏品時,發現了一件“小茶碗”,越端詳越耐人尋味。據自己考證,這個“小茶碗”,屬于秘色瓷,越窯產品,他揣測,他的生產年代應該屬于唐朝晚期。
“小茶碗是如何流落到塞外古城張家口的?茶,茶馬古道,茶馬互市。宣化遼墓的茶道圖,還有這個小茶碗,它們究竟有什么關系?”一連串的疑問,使王兆生陷入了探索之路。
根據《中國茶文化》、《茶經》在內的很多資料以及宣化遼墓壁畫中的茶道圖,王兆生分析,在公元1031年之前,張家口就有了喝茶的歷史。
“這一推斷,在另一部著作中也記述”,王兆生給記者翻開一本《張家口地區公路運輸史》(河北省科技出版社,1989年出版發行),該書第二章第二節中寫到:“在五代十國期間,張家口地區絕大部分為契丹所轄,在后唐天成二年,遼天顯二年(公元927年),契丹曾向后唐商洽互市。當時規定在云州(今赤城縣云州)之北的野固口為互市地點即‘榷場’。契丹輸出的物品主要有羊、馬、皮毛,輸入的物品則為茶葉、絲織品、貴金屬和手工業品。張家口地區是契丹通往中原的必經大道,又因‘居庸可行大車’所以互市貿易繁華,物品的運輸也非常頻繁。”
這一記述,讓王兆生更加深信不疑,但文中所指的“野固口”到底在哪里?這讓他又陷入了思考之中。
28日,記者采訪了張家口市民間收藏家協會理事、赤城縣文史研究室理事孫登海,孫登海說,他正在組織編寫一本《赤城史話——兼談赤城縣地名文化》,據考證,契丹、遼時赤城沒有“野固口”這樣的地方。他說,后唐時期,赤城云州不是中原的地盤,不在五代石敬瑭統治下。文中所說的“云州”是今天的大同懷仁縣,“野固口”在懷仁縣之北,即右玉縣境內的得勝堡。另據孫登海考證,遼金元時期,赤城境內確實有過榷場,在今雕鶚鎮下虎村西山,當時叫故羊城。此外,在金朝,赤城還有過一個榷場,在今天的田家窯鎮井兒洼的蛤蟆山。
王兆生說,雖然《張家口地區公路運輸史》關于“云州”的記載有誤,但至少弄清楚考古界的一件事,那就是河北赤城縣確實是“茶馬互市”的最北榷場。為此,他還拿出了四枚古代的銅錢。他說,這四枚古銅錢和“小茶碗”一樣,都是在赤城和宣化一帶撿漏得來的。其中一個很厚的圓銅錢,上面刻的“崇寧通寶”四個字還依稀可辨。王兆生說,“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而這個厚銅錢就是遼時人們在跑買賣時路途上用的一種“代金券”,做買賣的人怕遇到土匪打劫,就不帶現錢在身上,用這個厚銅錢來做抵押,等到買賣做完收上現錢回來途中再贖回。另外三枚類似馬蹄狀的銅錢,是大理國的銅錢,是當時大理國經茶馬古道來赤城購買馬匹時所用的,而北宋、大理、大遼都是同一時代。
據張家口市宣化區文保所所長劉海文介紹,他見過王兆生收藏的那個“小茶碗”,究竟是不是“越窯秘色瓷”還很難判斷。他說,“越窯秘色瓷”是唐只有唐代皇家才有,存量很少,民間更很難見到。
28日,記者采訪了原張家口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陶宗冶先生。他認為,單從文物角度來講,文物佐證需要講究文物的出土和來歷。但作為一個民間文物收藏者,王兆生能夠拋磚引玉,通過一個“小茶碗”,想到盛極一時的“茶馬古道”,這種探究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