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佳紙本水墨《幻》
國家高級美術師、深圳畫院美術館館長陸佳表示:"筆墨等于零"并非形式上的"非筆墨",而是認知上的"非筆墨"。
本版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徐毅兒
“這兩年的水墨有一個變化,就是對傳統(tǒng)的理解。之前是反傳統(tǒng),停留在簡單的形象符號意義上,現在是探討傳統(tǒng),深入到微觀的角度來探論問題,這是中國當代水墨的一種拓展,是真正的進取。”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水墨組初評日前在廣東美術館舉行,在初評會舉行之前的學術論壇上,參加水墨初評小組的藝術批評家對于剛剛過去的2012年中國水墨的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盤點,認為傳統(tǒng)中國畫與當代水墨畫的邊界正在消失。
2012年新水墨很“火”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中國水墨畫家圍繞筆墨語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社會爭論與藝術實踐:1992年,吳冠中先生發(fā)表的一篇文章《筆墨等于零》,在美術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甚至有人寫過《無筆墨等于零》來反駁。當時,比較出彩的文章包括有張仃先生的《守住中國畫的底線》等。據了解,這場以《筆墨等于零》作為號角引發(fā)的對水墨的爭論曾一度持續(xù)十年之久。
“近年來,中國當代水墨的活動之所以增多,我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當代藝術市場的波動,傳統(tǒng)書畫市場的堅挺;二是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心增強。”中央美院教授、《美術研究》執(zhí)行主編殷雙喜在論壇上提出,由于當代水墨與傳統(tǒng)水墨之間有一種文脈的延續(xù)性,因而更容易進入收藏市場。同時,本土策展力量的逐漸萌發(fā),在客觀上為國內的當代水墨藝術家制造了更多的展示機會。
“其實"當代水墨"這個話題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學術界就已經提出過,并做了學術層面的梳理,現在看來,這些問題在當時討論的深度和廣度,至今仍沒有被超越。所謂2012年新水墨"火"了,只是社會輿論、媒體、市場等方方面面關注的結果,是推廣與傳播上的"火",而非真正的"火"起來。”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委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委員劉驍純看來,2012年所謂新水墨的“火”,是推廣與傳播意義上的火,而不是學術層面上的繁盛。
當代水墨開始正視傳統(tǒng)
“通過梳理,我們發(fā)現,邊界正在消失。首先是書寫問題,書法跟繪畫的邊界在消失;另外一個就是水墨與當代藝術(即:視覺文化)的邊界在消失。”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講師,著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魯明軍認為傳統(tǒng)中國畫與當代水墨的邊界正在消失,當代水墨正在重新理解傳統(tǒng):“這兩年水墨發(fā)展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對傳統(tǒng)的理解以及對精神的理解。之前是反傳統(tǒng),停留在簡單的形象符號意義上,現在是探討傳統(tǒng),深入到微觀的角度來探論問題。這是中國當代水墨的一種拓展,是真正的進取。”
國家高級美術師、深圳畫院美術館館長陸佳對此表現認可:"筆墨等于零"并非形式上的"非筆墨",而是認知上的"非筆墨"。它的最深層次理解為,擺脫筆墨的束縛,隨心而寫。而事實上,吳冠中先生當年提出藝術觀點"筆墨等于零",目的在于強調畫面構成的整體性,指出孤立地評論筆墨有失偏頗,而非否定筆墨。”
陸佳解釋,中國畫與水墨畫的基本區(qū)別在于,中國畫強調傳統(tǒng)性、精神性,而水墨畫則強調當代性、符號性:“過去,藝術界討論更多的是水墨的媒材屬性以及怎么樣保證水墨的邊界等等,實質上還是不自覺地將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割裂開來。現在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回歸到中國的傳統(tǒng)上、精神上。邊界的逐漸消亡,預示著傳統(tǒng)中國畫與當代水墨畫的和諧統(tǒng)一。”
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矛盾統(tǒng)一
陸佳認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是矛盾統(tǒng)一體,他們以交互螺旋式前進:“中國當代水墨逐漸重視對傳統(tǒng)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拓展,不如說是水墨文化當代化的反映。事實上,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本身就是矛盾統(tǒng)一體。所謂"矛盾",就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既相互連結、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又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相互否定,即對立面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
“以藝術家李世南為例,他于1984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開采光明的人》,大膽地試驗以潑墨和色墨并用的方法描繪礦工生活,并把礦工從井下走到陽光下的三個不同瞬間用藍、黑、紅三塊基調表現出來,將他們組合在一個畫面,使其具有象征意味。李世南先生也因此獲得中國當代水墨畫家的代表人物的美譽。”陸佳說:“但事實上,眾所周知,李世南是一位堅守傳統(tǒng)的中國畫家,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中國畫。《開采光明的人》只是李世南先生將傳統(tǒng)筆墨與表現主義的手法進行很好結合的一個例子。”
也如陸佳本人,從早期對當代水墨畫的多方探索,到今天的回歸傳統(tǒng),隨心而寫。他在實驗性水墨的探索中吸取了更多更豐富的經驗,從而為了更好的回歸傳統(tǒng),探討傳統(tǒng)。“未來,我將更多地回歸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中尋找啟迪,將當代水墨探索的形式感,更多地轉化成心境的東西,將嶺南畫派的"中西融合"精神,更深刻地融匯、貫徹于自身創(chuàng)作中。”陸佳這樣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