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 威廉姆森為中國皇室制定音樂木鐘 H57cm
逛拍賣預展時會發現,在傳統收藏門類中,出現了一個“新品種”——古董鐘。其實,對于有些藏家而言,古董鐘的收藏并不“新”,只是內地拍賣行上拍古確是近兩年才熱起來。
古董鐘怎么就熱起來了?
一
“鐘表是機械產品中最精細的。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鐘表曾經是引領一個時代,是當時最頂尖的技術。古董鐘沿襲古代科技,體現唯美的藝術品位,表達西洋豐富的歷史文化,集多種獨特的工藝于一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西洋古董鐘表特有的珍貴性、裝飾性、功能性,所傳達的歷史、藝術和科技信息已經跨越了國界,受到中國收藏界的關注。”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王為這樣理解古董鐘被人關注的原由。基于這種考量,北京榮寶從2011年秋拍引進古董鐘表。那場嘗試性地上拍9座古董鐘,不想,悉數成交,87.696萬元。一座法國19世紀末銅鎏金琺瑯四明鐘,估價4萬至5萬元,意外地拍至12.88萬元成交。王為嘗到了古董鐘的“甜頭”,也對此充滿了期冀。
2012年3月,北京榮寶的迎春拍賣呈現13座法國、英國制19世紀鐘,價格較平實,又是百分之百成交,成交額184.8萬元。最高價者是一組19世紀法國銅鎏金藍瓷豎琴鐘,估價15萬至20萬元,29.12萬元成交。在春拍中,增至20座,貨源質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成交率為95%,成交額669.2萬元。一座18世紀英國威廉姆森為中國皇室制作的音樂木鐘201.6萬元易手。2012年秋拍市場低迷,北京榮寶上拍古董鐘15座,成交率60%,成交額177.52萬元,19世紀法國銅鎏金塞夫勒彩瓷三件套壁爐鐘67.2萬元成交。
為了更好地開拓市場,北京榮寶瓷器工藝品部經理鄭里做足了功課。“鐘表是明代萬歷年間由傳教士利瑪竇引進中國的。他晉獻給皇帝一座西洋鐘。突然有一天宮里的西洋鐘壞了,于是皇帝就把利瑪竇給找來修。但是鐘老是靠洋人制造和修理不是事。到了清康熙帝時,宮里造辦處專門制作西洋儀器。雍正朝時,除了清宮造鐘處外,還慢慢出現了廣作和蘇作,這樣一來,鐘表收藏才到了民間。”
鄭里介紹,拍賣市場中,古董鐘是和腕表、懷表算作鐘表類。日配型腕表主要是消費品,或者說是奢侈品,升值空間不大,幾乎是從購買之日起天天都在貶值。不過,日配型腕表中有一種“中古表”較保值。“中古表”一詞來源于日本,即我們常說的“二手表”。中古表的價格比專賣店便宜很多,甚至只有專賣店中的20%,絕對物超所值。另外一種是懷表,懷表已經脫離我們生活好久了,不如腕表使用方便,價格低迷。一支三問功能的腕表價格可達100萬元左右,而同質量的三問懷表價格不過10萬元左右。因此也有一定的升值空間。最后一種就是古董鐘。收藏級的古董鐘多是昔日貴族的專寵,在設計、制作、用料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工藝復雜、外形精美、功能完好的古董鐘日漸稀少,投資價值也不斷攀升。
“我也曾問過那些在拍賣會買古董鐘的客人,為什么喜歡。他們說,這些鐘都是兩三百年前制造的,做工精美、走時準。最讓人驚嘆的是,打點的音樂還那么悅耳。這樣的鐘放在家里,可增添一種歷史的厚重感。”王為對古董鐘前景有較為樂觀的預計。
當然,看到古董鐘市場的不止北京榮寶。
中國嘉德2004年就上拍過鐘表,2012年春拍上拍39座古董鐘,成交率59%,8431.8萬元。價格最高者是一座法國銅鍍金獎杯款音樂座鐘,估價88萬至120萬元,以103.5萬元成交。
古董鐘表拍賣,北京保利恐怕是最高調的公司。上拍數量多,成交價不菲。讓人記憶猶新的莫過于2011年春拍“乾隆巴洛克——清宮御制鐘表與洋彩如意萬代尊”專場,三件拍品,兩件為古董鐘。一座清乾隆御制銅鎏金轉花轉水法大吉葫蘆鐘拍得7820萬元,一座清乾隆銅鎏金轉花西洋童子打樂鐘1840萬元緊隨其后。2012年春拍,上拍40件古董鐘,成交率62.5%,成交額為569.25萬元;2012年秋拍,上拍量增至91件,成交率42.9%,成交額為329.13萬元。
海外的鐘表拍賣較為成熟,有完善的服務認證體系和穩定的收藏群體。倫敦蘇富比2012年11月7日的“私人收藏清廷珍寶”專拍中有7件古董鐘,成交6件,成交額51.66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21.81萬元),鎏金仿哥窯抱月瓶式大鐘(抱月瓶第中國18世紀燒制,表面﹑機心及臺座系法國19世紀制造)拍得13.93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40.71萬元);四塊懷表拍得17.15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73.23萬元),約1800年瑞士為中國市場制作的金胎內填琺瑯鑲珍珠開面大三針兩問懷表拍得8.53萬英鎊(約合人民幣86.16萬元)。

十九世紀法國塞夫勒瓷琺瑯畫燭臺三件套鐘
二
與拍賣市場突然紅火不同,古董鐘的收藏市場早已有之,長期處于“文火慢燉”狀態。北京古玩城古董鐘表店店主趙成元做了20余年的生意了。
“鐘表的收藏大概是從十七八年前開始的,其實已經有些晚了,很多質量上乘的古董鐘表都再也見不到了。我估計,真稱得上是收藏級的古董鐘,在中國存世量超不過兩萬座。新中國成立前,許多鐘表與其他文物一樣,遵循市場規律,大量外流;“文革”又毀掉一大批。剛開始從事古董鐘表收藏的人,多有些專業背景,如像我這樣以前修表的,對表有感情。”在趙成元看來,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鐘有五類:西洋鐘的法國鐘、英國鐘、德國鐘,國產鐘的蘇鐘和廣鐘。有德國客戶到趙成元的店里買德國鐘帶回德國。德國人拿這座鐘打廣告,覺得那個鐘質量很好,他驚嘆這么多年了,中國人還愛惜著它,像新的一樣。
蘇鐘,指1850年至1900年間,蘇州、上海、南京等地全手工制造的鐘,也叫“南京鐘”。精品蘇鐘市價漲得快,趙成元有些遺憾,當年兩三萬元賣掉的蘇鐘,現在七八萬元也買不回來了,自己沒收藏幾座。
廣鐘,顧名思義,是廣州及其周邊地區鐘表作坊手工制作的鐘,比蘇鐘制造時間早些,約誕生于1820年前后。“蘇鐘和廣鐘雖然都是我國制作的,但是風格不同。廣鐘造型多洋樓式,有八個鈴的;蘇鐘沒見過洋樓式的,一般只一個鈴或兩個鈴,”趙成元特意要囑咐收藏者:“誰家有蘇鐘和廣鐘,千萬不要再賣了,留著收藏吧。在我看來,蘇鐘廣鐘都算是國寶了。”很多精品的廣鐘都留在趙成元的記憶中:“我遇見過這樣一座廣鐘:一到打點的時候,會從一個門里出來一個天官,他的手里會展開一段紅綢子,上面寫著‘天官送福’。那個鐘做得非常好,可惜再也見不到了。”
有些收藏者雖然愛鐘,但不知道怎么保養,出現過將老鐘的外包漿去掉刷清漆的事,趙成元倍感可惜;“古董鐘原來什么顏色,原來什么樣,千萬不要改變。一旦改變了,再值錢的鐘,價格起碼降一半。”
趙成元告訴那些想要涉足收藏古董鐘的朋友,收藏切忌急于求成。剛開始不要花大價錢購藏,循序漸進,多去看,下手慢。一定要買老的,不要買新復制的。等到有了一定鑒別能力后,要盡量收藏特色鐘,特別是孤品。還要注意三個環節,首先檢查外觀。外殼、表盤、玻璃等是否完整無缺,是不是所有零部件都是原裝的。維修經驗豐富的趙成元告訴記者,鐘表外殼如有90度的直角是最易碰傷的,且不好修,要格外注意。其次聽聲。古董鐘報時打點所敲打出來的聲音是不是悅耳好聽,聲音清脆悅耳,說明鐘整體沒有受過傷,包括鐘背發音的條黃都是完整的。再次看走時,鐘表畢竟還是實用的,好的鐘表,即是經過幾百年,走時仍然準確無誤。
收藏古董鐘表的群體還屬小眾,沒有大資金介入,價格不高,適合收藏。另外,古董鐘表的真偽相對好辨別,復制品少。最大挑戰應算維修了。國內維修古董鐘表的人才短缺,像趙成元這樣的專修古董鐘表的行家太少了。鄭里告訴記者,如果在國內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維修人員,可以將古董鐘運往英國的鐘表協會修理,不過,這樣一來,成本可就大大增加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