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印書館通訊錄國難特刊》
有次去舊書市場,一書友知道我對民國時期的出版史料感興趣,帶來一冊《商務印書館通訊錄國難特刊》,雖是七十年前的出版物,但品相甚好。它真實地紀錄了抗戰前期商務印書館被炸蒙難的真實記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盡管開價不低,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購下。
所得《商務印書館通訊錄國難特刊》出版于1932年7月10日,十六開本,共五十四頁,其中附有十六頁珍貴的照片,文字部分的內容有“本館被難記”“損失清算”“善后館事紀要”“章程”“各項通告”“報告損失請求交涉賠償文牘”等,照片部分的內容有“本館被炸攝影”“本館總廠及東方圖書館未毀前后對照”等,形象地再現了商務印書館遭受劫難的慘狀。作為民國時期最大的民間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在古籍整理、教科書出版、文化知識普及等方面,為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1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在進犯東北后,有了更大的戰略野心,要侵占全中國,同時也試圖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大東亞共榮圈的滲透。而那個時代的商務教科書具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傾向,無疑是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釘。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由租界向閘北一帶進攻。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動下,由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奮起抵抗,開始了淞滬抗戰。在這場戰事中,商務印書館所在的編譯所、工廠、倉庫及東方圖書館遭到了日軍的轟炸,并引起大火,編譯所、倉庫、尚公學校嚴重受損,有的被夷為平地,印刷工廠的機器大部分被毀,東方圖書館也化為了灰燼,僅有部分藏書因事先轉移而得到了搶救(其中約有5370部善本書)。在如此重大的打擊面前,商務印書館幾乎處于半癱瘓狀態。總共損失將近16330504元,相當于當年企業資本的三倍以上。(資料見于張靜廬《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一·二八商務印書館總廠被毀記”。在《商務印書館通訊錄國難特刊》“損失清算”一文中也有詳細列載)
在商務印書館被炸以后,居住在周圍的不少員工也遭受了劫難。但在如此大的困難面前,商務印書館的高層董事會并沒有退縮,就在《商務印書館通訊錄國難特刊》出版的后兩天,也就是1932年7月12日,決定于8月1日重新開業,上海的總館遭受重創,但商務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雖然沈陽的分館在“九一八”事件后也處于半癱瘓狀態,但北京和香港兩個分支機構有一定的生產能力,只能依仗它們加緊印刷各種課本和書籍。同時政府也在關鍵時刻鼎力相助,教育部特別下發指示,要求從新學年開學時一律使用商務印書館的課本,并規定各地方政府和城市當局必備一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編輯和工廠也在恢復中,到1933年則基本恢復正常。抗戰前夕的1937年,商務印書館的總資產又回到被炸前的水平。
商務印書館的被炸,是中國文化的重大損失,特別是東方圖書館的幾萬冊珍貴善本毀于一旦,更叫人扼腕痛惜。但以張元濟為首的高層董事會,利用“商務”在全國的分館,很快恢復了出版,使商務的優秀出版資源能繼承下去。
一本七十年前的國難特刊,為我們記載了一段難忘的歷史,于今讀來,依舊有振聾發聵的感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