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洲國康德六年時憲書

民國三十七年歷書

一九六四年歷書
歷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發展,但每一個朝代的歷書,都是這個朝代的一種文化現象,無不打上當年社會歷史的烙印,也是當時版刻、紙張、印鑒、印刷技術等多方面客觀真實的反映,收藏歷書的真正意義,也正在此。1980年代,著名學者周一良先生就提出,老黃歷有準確年款,不得隨意翻刻。它是鑒定古籍、斷定年代的標示物
歷書(常言的年歷、月歷、日歷),我們每年都換新的。一張撕去了,代表一天過去了;一本撕完了,就是一年過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慣了、撕慣了、換慣了歷書,但誰會想到,我們撕去的換掉的丟棄的,很可能就是日后價值不菲的寶貝。
“過時”的新秀
看看今天的古玩和舊書市場上,年頭年尾歷書交易尤其活躍。事實上,各個年代的歷書都有不俗的表現:《大清光緒三十五年時憲書》、《大清宣統四年時憲書》等,10年前都不過幾十元,如今早已突破千元大關。一本20世紀30年代上海出品的美女畫像月份牌歷書,現在每本也高達千元,而且一本難求。1950年代大躍進時代出版的歷書,每本大都在800元左右。1960年代“文革”時期出版的歷書,開價均在500元以上。有個性有特色的歷書,價格更高。
價格,并不是歷書價值的準確標準,這些歷書的紀念、收藏價值,遠遠不是可以只用交易價格來衡量的。2012年12月21日,這個從瑪雅歷法中推測出來的所謂世界末日,早已成為笑談,日歷中2012年12月21日這一頁,也早撕掉了,丟棄了。有的人認為它一錢不值,但有心者,將這一頁保存收藏了下來。他們今天的保存收藏,當然是為了一種紀念,但說不定哪一日,這一張印著這個特殊日子的紙,會被人尋覓,或重金求購。
從甲骨歷到農歷
我國歷法悠久,大約在4000多年以前就產生。這個根據,是從殷代甲骨文中發現的一頁甲骨歷來證明的,這是全世界發現的最古老的歷書實物,被定名日歷。
但真正的日歷產生,是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開始使用歷書,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歷書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后來,再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日歷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如同現在的“臺歷”。
據史書記載,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黃歷出現了。唐宋時代,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歷書賜給下官。作為一種重要的工具書,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歷法的頒制,對歷法實行嚴格的管理,未經御批,不準翻印,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歷法是中國法律體系中“皇家”統一天下的典籍。由于歷書是皇帝頒布歷法的工具,所以人們又把歷書稱為“皇歷”。
現在可以看到的我國最早的皇歷,一是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印本歷書,另一件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印本歷書,這不僅是現今世界上最早的刻印歷書之一,也是極為珍貴的早期雕版印刷本,可惜均流落國外,現藏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民間得以普及歷書,是宋代的事。據傳,宋代有個考官批閱考卷時,發現秀才們大都把日期寫錯了。一問原因,才知道他們是根據觀察天象來計算日期的,因此算錯一兩天是常有的事。于是,這個考官奏明朝廷,請翰林院年年修撰歷書,讓學子們掌握光陰,從此,歷書在民間傳開。宋代使用的歷法有十多部,許多歷書都已失傳。明代歷書統稱為“大統歷”,到清代時,歷書多稱時憲書。
清代的歷書,有了較大的演變,日歷上內容十分豐富,除記載日期、干支、二十四節氣表及相關的注釋外,還印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世界各國國旗、增廣賢文、各種聯對、謝貼、呈文訴狀、民間偏方、張天師祛病術、九九消寒圖等等,琳瑯滿目。一本歷書成了小百科全書,有人戲稱,一冊歷書在手,可以“萬事不求人”。
民國時期,歷書改革為“陰陽合歷通書”。孫中山先生提出用西歷,就是現在的公歷。
新中國初期,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確定用公元紀年,又考慮到中國是農業國家,農民要依自然界的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客觀規律,來安排農業生產,所以又按照傳統習慣,在歷書上加印了陰歷,它又被稱為“農家歷”,俗稱農歷。
盡管歷書從古到今稱謂不同,品種增多,花樣翻新,但古老日歷的格局基本不變。
見證歷史的標示物
說歷書就是歷史的見證,毫不夸張,歷書對當時的天文、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佐證作用。
由沈陽付印、長春發行的壬午年(1942年)歷書,是由一個叫長澤千代造的日本人編纂的。從表面上看,確是一本歷書,相關的欄目內容都不缺少,但歷書中有一半篇幅,是日本的殖民宣傳內容,這本歷書,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文化侵略的罪證。
歷書還是歷代出版物研究的參照物。文學界曾經有過一個討論,即古典名著《紅樓夢》的歷史背景,到底是在乾隆年代還是在康熙年代?大家一時弄不明白。經細閱作品,《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出現過“時憲書”這個名詞,這就從雍正“時憲歷”及乾隆“時憲書”的實物得到佐證,《紅樓夢》的歷史背景應該是乾隆年代。
當然,我們收藏歷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證明歷史,但收藏一本歷書就是收藏了一段歷史,而且會給我們帶來預想不到的快樂與收獲。
歷書的選擇
有的人將歷書收藏納入藏書的范疇,現在已形成了一個主題收藏。由于歷書具有時效性,一到新年,家家戶戶換上了嶄新漂亮的新歷書,將用過的舊歷書拋棄,因此不論古代的,還是近年的,各種歷書存世量不多。
眾所周知,越古老的歷書越難收,價值也越高,這對新加入歷書收藏隊伍的人來說,想收藏古歷書,那是很難的,新手就應該另辟蹊徑,從易著手,注意收集以下幾種類型:
一,歷史年號、日期“錯版、錯印”的歷書;
二,具有時代特征或專業性的歷書;
三,名人書畫年歷、掛歷;
四,規格超常的歷書。新中國成立后,歷書的開本是比較標準的,但有的印制單位別出心裁,如浙江省文革時期出版的一本歷書為256開,只有火柴盒子那樣大小;
五,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特殊年份的歷書,如上世紀一百年中的1900年(庚子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1945年(日本投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6年(文革開始)、1976年(偉人逝世、粉碎四人幫)、1997年(香港回歸)等,這些都是被收藏投資者們公認的歷書“重器”。市場上只要有它們的影子出現,立馬有人收購,因此有人形象地稱它們為零風險的“股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