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藝術的概念及現狀
新年伊始,一本國內首次引進的原生藝術類圖書——《原生藝術手冊》,由上海大學出版社付梓面世了。藝術無疑如浩瀚大海,門類繁多。在“藝術”二字前加上限定詞,“古典藝術”、“近代藝術”、“后現代藝術”、“當代藝術”,早已為人所知;繪畫、雕塑等傳統類別自不用說,就是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相對先鋒的門類,在發展迅速的國內,一般人也已不再陌生。而這“原生藝術”是何方神圣?究竟所指為何?無論是在藝術界,還是普通公眾中,恐怕不是大部分人能回答出來的。
其實原生藝術的概念是由法國藝術家杜布菲在二戰后提出的,一次參觀精神病院的經歷促使他致力于推動原生藝術。在他看來,“原生藝術”,一言以蔽之,即精神病患者、囚徒、通靈者以及被主流文化排斥在外的人士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納入原生藝術行列。它的形態多種多樣,可以是素描、彩繪、刺繡、小雕像,其作者則一定是處于社會底層和邊緣,與職業藝術無關的人。
關注該領域的價值所在(對社會、對藝術)
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國際上,原生藝術無論是創作,還是收藏研究,都已十分發達。既有如英國原生視覺藝術有限公司、瑞士洛桑原生藝術博物館等機構,也有各類相關圖書雜志。這本《手冊》正是與這些機構合作并引進,才得以與國內讀者見面的。《手冊》的出版,無論是對于社會,還是藝術圈,都有其價值與意義所在。
從社會發展的層面說,關注邊緣群體與弱勢人群,尊重他們的尊嚴與權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而從更進一步的角度說,讓弱勢群體吃飽穿暖,滿足其生存需要,只是做到了起碼的第一步;而尊重和滿足其表達需要及精神需求,關注其內心,才是社會和諧更高層的境界。因為,在這些貧困病患的邊緣人士中,有精神的富足者和天才的藝術家。社會學家鄧偉志就曾在關注弱勢群體的文章中認為,中國的大批農民工中肯定會出一個莎士比亞。
而從藝術發展的角度看,和諧健康的藝術發展,離不開邊緣藝術。藝術圈不能只關注主流、忽視支流;只有體制內,沒有體制外;只有學院派,沒有邊緣者;只有善和美,而拋棄了真。明代李夢陽曾提出“真詩乃在民間”,藝術何嘗不是如此?而原生藝術群體的作品,恰恰是最“真”的,不受任何藝術流派和準則的拘束,直指內心,震人心魄,但也正因為這一點,在一向講究師承和中庸的中國社會,其必然被邊緣化,成為一個幾乎是地下的群體而不為常人所知。
《手冊》的特點及出版價值
《原生藝術手冊》的出版,使得原生藝術作品逐步從藝術史的土壤里被一步步挖掘出來,受人正視并得到尊重,使得國內讀者有機會離開學院派的視角和主流作品的束縛,直擊邊緣藝術者作品中那種靈魂的力量、神秘的氣氛,感受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里,邊緣藝術者藏身角落,默默無聞地創作。
關注邊緣者的精神世界——評《原生藝術手冊》
——陳 強
只有少數人了解他們,關注其創作,而他們的潛意識和非理性創作也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產,不應長期埋于地下。與此相應的是,一直在地上的、體制內的國內當代藝術創作,其發展已舉步維艱,亟需一種新的革命性的文化觀念及價值,對其實施影響,并實現藝術系統的再創造。由此可見,出版《原生藝術手冊》,是尊重邊緣藝術者人性權利及當代藝術走出困境的雙重需要。
學者胡適曾說:“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說三分話。”一個學科乃至藝術門類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文獻的積累等基礎工作。憶及上世紀80年代的理論熱時期,西方理論大量涌入我國,許多學人不掌握其實質及合理成分,不讀原著,拿了幾個名詞術語便來唬人。原生藝術作為一個新引入我國的藝術門類,了解其概況與基本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對其作深入研究和闡發,乃至傳播,當為正途。《原生藝術手冊》則正是為此而編。書中有原生藝術發展的年表、文獻,有邊緣藝術家及其作品的介紹,有相關研究收藏機構的名錄信息,也有該領域出版物及網站的信息,一冊在手,便如同手握一本原生藝術花園的導覽圖,可瀏覽,可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本藝術圖書及讀圖時代的出版物,該手冊本身的裝幀及版式設計亦頗為精美,體現著“悅讀”的原則,散發著藝術的氣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