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圈自2005年開啟“資本雄霸藝術的黃金時代”以來,中國藝術市場空前繁榮,來自畫廊、拍賣行、金融機構,以及一些學術機構、美術館、基金會、評獎機構的資金成為藝術市場的中堅力量;而且現在又出現一些新的可能性,如時尚品牌和時尚文化、奢侈品、汽車、房地產等高端消費品牌的加入,并出資打造藝術和資本的聯姻。藝術圈形成一條創作、展示、銷售的生產鏈,而資本就是這條生產鏈的潤滑劑。
藝術展覽就處于這條藝術產業鏈的中間環節。相較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藝術展覽的主人公——策展人在當今的藝術環境中,其身份也發生了轉變,著名策展人顧振清認為 “盡管策展人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文化身份、學術身份來出現的,但是現在策展人又有了一個市場身份”,而藝術市場資本的進入加快了策展人身份的商業化。
大幅提升的商業成本正在改變展覽的生產機制,而資本逐利的本性,也在腐蝕展覽這個最重要的生產環節,公益性成為幌子,學術性、實驗性缺失,諸多展覽華麗的外表之后是赤裸裸的商業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策展人成為一個學術與商業中夾雜著的矛盾體,發展近20年的中國策展人在當下呈現亂象叢生的現象。直至今日,策展人從最初制定學術標準的人到成為了學術所質疑的對象。最近媒體瘋狂轉載的《策展人成變形金剛吸金忙》、《獨立策展人難獨立》等文章,又掀起一陣對策展人的熱烈議論。針對此事,青年策展人杜曦云近日接受雅昌藝術網專訪。
雅昌藝術網:近日媒體聲音:青年策展人策展頻繁,被稱為“瘋狂吸金”,而展覽水平卻不見長進,青年策展人追逐資本,還是被資本驅趕?您怎么看待這個話題?
杜曦云:資本是中性的,誰都愛錢。在至今依然愚昧野蠻的文化土壤上,當代藝術的價值觀急需用資本來推廣。所以,問題的關鍵是:策展人的展覽推廣的是什么價值觀?是助長愚昧野蠻,還是推動智慧文明。
雅昌藝術網:策展人中的“獨立策展人”,不擔任任何公職,是“藝術個體戶”:“他們自己找飯吃,很難存活,必須找到經濟來源。而只要尋找經濟來源,就必定會跟商業機構合作或建立商業機構。因此,是否可以說,選擇做獨立策展人對青年人來說是艱難的?他們的資本來源一般有哪些?如何獲得?(國外一般來自各種基金會、贊助單位、收藏家、商業品牌等等。)
杜曦云:當代藝術的實質是:普世價值、中國現實、視覺表達。當代藝術的動力是:求真的基礎上求自由。在劣幣淘汰良幣的大氛圍中,要做良性建設的事情,體制內和民間都艱難。相對而言,在講真話方面,民間要更自由些,但找錢要更難些。他們的主要資本來源應該是:基金會、收藏家、贊助商、政府。
雅昌藝術網:相對于獨立策展人,有機構依托的策展人則不太用操心錢的問題,他們與資本的關系是怎樣的?
杜曦云:給投資方打工,為投資方服務,在投資方可接受的范圍內,做自己想做的事。
雅昌藝術網:資本與策展人之間的互相博弈,決定著誰占上風,誰掌握話語權,對于青年策展人來說,他在這場博弈中采取什么態度,如何運作資本?
杜曦云:資本以不賠錢為底線,沒底線的策展人以不賠錢為底線,有底線的策展人以不越過自己的學術底線為底線。
策展人采取什么態度,取決于他到底想在藝術界得到什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