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鋒海正在展示他收藏的藏文經卷
人民網[微博]赤峰1月15日電 前不久,中新社和新華社分別刊登消息《1917年蒙漢對照辭典現身赤峰》。消息說,1917年用石版印制的蒙漢對照辭典《蒙漢合璧五方元音》20日在赤峰市金鈺大都會文化廣場墨香書閣展出。《蒙漢合璧五方元音》出版于1917年,其問世解決了當時蒙古人學習漢語的教材問題,被稱為民國時期蒙古人初學漢語時使用的蒙漢合璧詞典式教科書。編譯者海山(1862-1927)是蒙古族文人,曾在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手下擔任蒙藏事務局副總裁,并被封為貝子。這本《蒙漢合璧五方元音》,雖然書的右上角有略微破損,但該書字跡清晰、主體保存完整,書中還附有編譯者海山的照片和名片。
該書收藏者就是鮑鋒海,他收藏這本書已經有十多年,民間收藏該書十分罕見,這部辭書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說起鮑鋒海,還真是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今年49歲的鮑鋒海,是敖漢旗康家營子鄉人。1990年大學畢業后到一家醫藥公司工作,由于企業轉制,2000年下崗。下崗后的鮑鋒海,為生活所計,不得不做起買賣。由于他大學學習的專業是醫藥,他還是要從事醫藥方面的買賣。于是他多次到河北省安國的醫藥市場。安國市自古有“千年藥都”之美譽,中藥材種植加工歷史悠久。藥業作為安國的傳統優勢產業,藥業經濟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隨之崛起的中藥飲品行業和一批制藥企業發展迅速,勢頭良好。該市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醫藥產業集群,安國的中藥飲片產量已占到中國市場的30%,先后開發出的免煎飲片、顆粒飲片等多種新型劑型產品,并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印尼、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逾2.5億元。安國致力于將“藥材之都”打造成真正的“藥品之都”,核心就是要生產一大批拳頭產品,形成中藥產業集群,在企業數量上實現突破,降低飲片加工企業準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引導現有初加工戶按照國家行業政策,積極開辦飲片企業,先把數量搞上去,逐步形成規模優勢。在產品檔次上實現突破,現有飲片企業逐步轉型,搞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開發中藥系列品種和升級換代產品。在標準規范上實現突破,建立健全符合國家規范的中藥現代化質量標準體系,形成“安國標準”,逐步上升為“國家標準”,使之成為擴大安國在中藥領域話語權的“通行證”。鮑鋒海在安國藥材市場觀察者,也在思考著。終于,他在紅山區確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建設自己的醫藥園區。現在,他的醫藥園區正在建設中。
雖然,鮑鋒海有自己的醫藥產業,但是,他的內心里卻打上了永遠的“古籍收藏情結”。鮑鋒海說,父親鮑俊生有一個夢,就是過年過節時要把經卷拿出來,找喇嘛念一念,這樣就覺得十分愜意。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因為害怕挨整,父親將一部自家的蒙文經卷和一箱子古書都燒掉了,而后,就什么也沒有了,精神空空落落。1996年,鮑鋒海在寧城縣一個老鄉家里發現了一部蒙文佛經,一共208頁,分上中下三卷,當即就買了下來,圓了父親一個夢。父親見到了蒙文佛經,喜出望外,但是,已經沒有人念了。
明代晚期出現了本草史上第一部繪制藥材圖譜的著作——《本草原始》,該書的藥材圖繪畫精當,文字描述準確到位,至今仍被許多中藥學家認為是開啟中藥藥材學的第一部著作。鮑鋒海說,《本草原始》約成書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為李中立親手書畫而成。據考證,史書上記載的《本草原始》及其版本有:明殷仲春《醫藏書目?普醒函》最早著錄《本草原始》謂“八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縣志》謂“《本草原始》十二卷”。清《鄭堂讀書記》謂“清乾隆甲戊(1754年)存誠堂重刊袖珍本,為十二卷。”《中國醫學書目》錄有道光友于堂本。孫殿起《販書偶記》及《續編》各著錄了一個清刊本。王重民介紹了《本草原始》明萬歷間刻本的內容及版本。龍伯堅介紹了《本草原始》國內的八個明清刊本。由于《本草原始》成書后不久傳入日本。日本《聿修堂書目》中介紹了二個明清刻本(二十卷)及“八卷李氏手書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古醫學書目錄》介紹了一個清刊本。《杏雨書屋藏書目錄》著錄了七個刊本(十二卷本)及一卷《本草原始藥品圖》手抄本。英國博物院還藏有一部殘本,僅存8、9兩卷。而鮑鋒海收藏的是乾隆年間的木刻本,是2008年在河北省安國做藥材生意時花700元錢買的,古籍版本十分珍貴。
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用于兒童啟蒙教育的識字課本,但是被稱為“字書”的作品多數已散佚,惟有《急就章》尚存。《千字文》的問世旋即取代了《急就章》而流行于世。據史書記載,《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編成的。梁武帝為了教王族子弟學習書法,命令文學侍從殷鐵石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選出了1000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據傳,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累得須發皆白。這件事在唐宋兩代都有所記載。《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個字。通篇首尾連貫,句式排列整齊,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鮑鋒海收藏的民國時期即庚戌年蒙滿漢文手抄本《千字文》,該抄本使用的是毛紙,蒙滿漢三種文字對照,十分罕見。
鮑鋒海很是擔心蒙文古籍的保存。他說,蒙文古籍越來越少,有的自然損壞,有的人為破壞,即使保存在圖書館,也會自然風化。現在,能看到40%的蒙文古籍就不錯了。現在,對于古籍修繕的人越來越少,有的古書損壞了,找一個修書的人都沒有,實在是可惜了。
鮑鋒海涉獵十分廣泛,他在工作之余還寫醫藥方面的學術論文,并對原植物進行調查及鑒定,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他的古籍收藏已經達到150函,蒙文或藏文佛經40余部,還有敖漢旗、喀喇沁旗、寧城縣等地的民國前的地契以及建國初期熱河省的地契,這些,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土地政策、社會經濟,提供了實物資料。
鮑鋒海在赤峰金鈺大都會文化廣場租下了一個攤位,取名曰“墨香書閣”,一方面用于收藏,另一方面搞上海墨廠的松煙墨銷售。鮑鋒海說,這實際上是經營了一份文化產業。上海墨廠是“中華老字號”,松煙墨,采用特細松煙,經過漂、篩,除去雜質,配以上等皮膠、冰片及其它名貴中藥香料加工制成,黑而無光,入水易化。這些墨材,對于文人墨客,或許是難得之材,而墨香繚繞,就是一種氣氛。因為,鮑鋒海就想在墨香中想自己的事情,整理古籍,研究收藏…… (李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