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華,以“瓷”成名,但他深信“藝術重要的是怎么做,而不是用什么去做”。
從景德鎮到昆明,再從昆明到上海,劉建華追求在生活中“做加法”,卻力圖在藝術上“做減法”。
從2008年的《無題》開始,劉建華作品的題材從關注社會題材和新聞焦點轉而更關注自我和內心,作品形式也變得更抽象簡潔、富有禪意。
很少有人知道1962年出生的劉建華,原名不姓劉,姓謝。1977年文革剛結束不久,為了保存傳統的手工藝,政府允許工藝美術行業的技術人員帶弟子傳藝。為了能當上在景德鎮一家雕塑瓷廠做技術骨干的舅舅的接班人,他12歲就被從老家江西吉安送到景德鎮,接受舅舅劉遠長的嚴格訓練,也從此跟舅舅改姓劉。14歲那年,他正式入廠,開始他長達8年的陶瓷工藝科班最傳統和全面的訓練。
憑著天資加勤奮,19歲的劉建華就以人物雕塑《霓裳羽衣舞》獲得景德鎮當地陶瓷美術最高獎項—“百花獎”和“國家輕功部工藝美術評比一等獎”。然而就在他作為后起之秀逐漸成為雕塑廠里的技術能手時,劉建華卻意識到無論自己技藝多么高超,最終都會像那些退休離崗的老工人一樣,只是生產線上的一顆能被輕易替換的螺絲釘。恢復高考之后,全國開始掀起高等教育熱,廠里也開始有大學生就業,早在15歲時就在舅舅家中讀到過《羅丹藝術論》的劉建華內心開始躁動起來,一心一意想考大學,學真正的雕塑,而不是做一輩子工藝美術匠人。為此,他努力了三年,最終在22歲那年考上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
劉建華入學那年,正好是中國文藝最開放活躍的時代,“85’新潮”運動風起云涌。他迫不及待地到郵局訂閱各種藝術雜志,在上面搜尋關于國內藝術運動的所有信息,有時也跑到別的地方看一些藝術群展。雖然身處景德鎮,一腔激情的他沒有與人討論藝術的氛圍和共同辦展的機會,但思考是自由的,他相信每個人都有實現夢想的可能性。入學前的工作經歷也讓劉建華對時間有著與應屆生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平時很少出去玩,連星期天也待在教室翻模或者同學間互相畫素描、做頭像,竭力掙脫自己純熟的陶瓷工藝技巧,不斷嘗試各種造型材料和風格變化。作者:金思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