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毛筆揮灑成長故事,一潑墨水鍛造人生濃淡。從7歲拾筆開啟書法之路,到年過七旬造詣深厚,幾十年的時光跨越,書法貫穿于李成龍的歲月,無時不刻影響著他的人生軌跡。飽讀詩詞,品味生活,讓他寫字做賦下筆如有神;精益求精,設計創造,讓他的書法如水墨畫般意境無窮;修生養性,淡然世外,讓他的作品更添藝術。
李成龍,廣西著名書法家,作品常見于報刊以及廣西各大書法展覽,曾入選《紀念鄧小平誕辰百周年全國翰墨精品集》、《世界書畫大辭典》,不少作品被美、英、加等國華人收藏。書法之下,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書法讓他的人生有濃有淡,有味道。
書法作伴六十載 人生起伏字相隨
李成龍與書法的緣分起源于7歲。“我7歲的時候父親在外,媽媽識得字,但不會寫。與父親一直書信來往,于是我從小就開始寫信,最開始時用硬筆寫,隨后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用毛筆寫。”父親一面帶給李成龍書法的啟蒙,另一面也影響著李成龍的事業發展。因李成龍的父親加入國民黨派,青年時期的李成龍工作晉升中屢屢受阻,幾度不得志。平淡的事業發展,讓李成龍多了一份名利的淡泊,轉而寄情于書法也算有失必有得。
書法讓李成龍在工作中備受矚目。20歲當兵,一直到27歲,7年間部隊里搞宣傳、寫月歷、甚至刻鋼板字,都是李成龍上陣,書法讓他苦中作樂,成為了部隊里無人不知的紅人。27歲李成龍退伍進入電信局(后合并為郵電局),10年間寫字依然是他持之以恒的看家本領,局里的各類手寫文書都要李成龍親筆。
1981年,離開郵電局,進入廣西黎塘瓷業有限公司,書法才第一次真正成為了李成龍謀職的利器。1981年到1986年。李成龍在車間專門負責寫字,那時候的杯子、盤和瓷器都要人手工畫上去,李成龍優秀的書法技藝得到了最簡單的發揮平臺,每天出自他手的精美器皿不計其數。1983年。李成龍成為南寧地區書法協會理事,開始與各大書法愛好者交流切磋。互相學習、交流心得,書法協會的氛圍讓李成龍發現了書法更多的樂趣與精髓。
1986年10月,瓷器廠成立紀委部門,李成龍由車間寫字工成為秘書,以工代干開始新的工作。車間的寫字磨練讓李成龍的書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雖然只是簡單的繪字,但高強度高速度的工作卻讓他更加揮灑自如,寫字如行云流水般順暢。
1996年,李成龍正式退休,帶孫子與書法成為了他每天的必修課。“我每天寫字隨心情而定,心情好就寫得多,心情不好就去讀詩詞,從中尋找靈感再靜下來寫字,如果哪天不寫字,就好像有一件事沒有做完。”退休的生活讓李成龍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琢磨書法,每天接送孫子上學、買菜做飯的普通老人生活之外,時間總是被書法所充實。1996年到1998年間,李成龍閑來做招牌裝潢,那時候當地街上幾乎大半的招牌字都有出自于他的妙手。李成龍用他的字妝點了那段時間的城市風光。幾十年的沉淀,讓李成龍的書法越來越有底蘊與味道,寫字的每一次飛躍也伴隨著他歲月的軌跡,從未中斷。
飽讀詩詞 寫字賦詩信手拈來
詩與字融為一體是李成龍書法作品的特色之一。讀詩之人必有高深之處,李成龍的書法修養大多來自于詩。“我有空就會讀詩,讀得多了也就記住了,寫字的時候興致一來就加上幾行詩,遇到有感之事,我也會做點小詩。”他愛在寫字的布局中留下一塊題詩,這些詩都來自于名家,根據寫字的感覺和寫出來的字所傳達的意味,李老信手拈來詩作,總讓人感嘆結合得渾然天成。
讀詩破萬卷,作詩如御風。讀得多,日積月累便愛上了作詩。2001年,李成龍到融水為子女照看果園,美麗的自然風光、與世隔絕的天地,讓他興致大起,作下《自嘲》:“半生落魄已成翁,融城古寨隱處農。掌上明珠無人賞,大苗山下不爭峰。”這首詩表達了他淡然世外、享受自然、怡然自得的心境。
不少文人墨客都有飲酒助興創作的佳話,李成龍同樣有。“有一次我和朋友喝了酒,拿起筆很快寫了幾個字,朋友說我喝了酒的字跟平常又有不同,更見隨意與灑脫,我琢磨著確實是,就寫了兩句醉墨:醉來走筆凌氣躍,潑墨無意趣橫生。”
寓畫于字 造小樣精構字形
李成龍以草書見長,他的每一幅字就像一幅畫,講究造型,講究形態。平時隨身攜帶一冊小樣本,用硬筆來設計不同的字形和構圖方式。
“我很怕浪費紙張,所以平常寫字之前都會把寫字當作畫畫來創造形態,哪里需要留白,哪里需要重墨,都想好,在寫的時候就會胸有成竹。”翻開李成龍的小樣本,滿滿的都是形態各異的字,就像一幅幅舞動的畫卷,栩栩如生。李成龍展示的“情”字,就像一個婀娜的少女,左邊短,右邊凹凸有致,神采飛揚。而“路”字則更具水墨畫神韻,兩邊重墨,中間淡,就像一條靈動的水蟒。李成龍說:“我這種水墨手法來自于看街邊的師父畫竹子,他們用扁筆只蘸兩頭的墨,畫出來的竹子中間就是淡的,有立體感,這激發了我的靈感,把這種手法反復琢磨之后運用到了毛筆字中。”
水墨關系的搭配讓李成龍的書法千變萬化,或淡或濃,或干或濕,表達出不同的韻味。這也是李成龍作品讓業界驚嘆的原因,廣西著名書法家張弓看了其作品后直贊:“你的手法靈動如行云流水,作品完全可以出書了。”
誨人不惓 傳承文化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傳承,李成龍自覺擔負起使命。退休之后,老人家便一直致力于教門生傳承書法技藝。1998年他開辦培訓班,專門培養愛好書法的小學、中學和社會青年。“學書法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愛好,多老都不晚。”李成龍的門生在其指導下在全國和縣市的各大比賽中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其中學生李軍霖在2003年參加全國中學生書畫比賽獲得一等獎。學生的成績讓李成龍看到了未來一代傳承文化的希望,也堅定了他繼續教育后輩的決心。當記者提到小時候也學過書法時,老人家親切地建議:“你可以去買字帖,先從正楷字練起,再到行書、草書一個個步驟來,三個月堅持下來,到時候一定有進步。”李成龍提出希望現在的中小學能廣泛推廣書法教學,來保護和傳承書法文化不斷代。
一段書法緣分揮灑數精彩人生,幾十年沉淀與積累,李成龍正計劃出一本作品集,定名《成龍書法藝術》來紀念自己的書法之路。他的書法好似他的一部個人傳記,有濃墨有淡泊,有繼承有未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