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有昌的“江南龍燈廠”位于雙橋門的街邊,門臉還不如旁邊的“皮肚大碗面”氣派,推開門進去,卻馬上讓人想到“別有洞天”這個詞。
“這是‘郵票燈’,這是青蛙燈,這是兔子燈,玻璃罩著的是‘麒麟送子’,布蓋著的是‘九龍壁’。”陸有昌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時聲音激昂,但卻又很快低落下去,“燈都是好燈,可惜不大好賣。”
執著燈匠
花燈一夢60年
陸有昌70歲了,花燈已經做了60年。曾經,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南京老城南出了名的“秦淮花燈”匠人,10歲時,陸有昌就接過了這一門技藝。
如今,老城南早已天翻地覆,昔日的少年,已垂垂老矣。可盡管佝僂了背,聲音變得嘶啞,陸有昌還是堅持著祖輩上傳下來規矩,扎花燈的每一步,都由自己完成。
“每年過完年,廠里差不多就開工了。”陸有昌的妻子劉紅說,之所以這么早開工,是因為手工扎花燈的程序繁復,費工費時。
老兩口要先去批發市場買來紙張、鐵絲、顏料等原材料,再把紙張染色、晾干、鋪平、裁剪,隨后,把紙張折疊,再用銅絲捆扎,一件花燈的配件“蓮瓣”,才算完成。老爺子湊在一盞昏黃電燈下,用小電焊,把蓮蓬的框架焊出來。覆蓋上彩紙、金箔,外面再覆蓋上12片“蓮瓣”,“蓮花燈”四周垂著的一朵蓮花完成,而整個蓮花燈上,這樣的蓮花,有好幾個。
陸有昌說,除非是他手把手教出的工人,否則即使是花燈中的一個配件,他也不放心別人去做。“我做燈,都是雙層紙的,而且每一張裁剪過的紙片,長寬比都必須是精確的‘黃金分割比率’。”這位老匠人說起這些工序,聲音鏗鏘有力。
這些過于苛責的細節,確實讓陸有昌收到了回報——2006年時,他的代表作“蓮花燈”,登上了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民間彩燈》郵票。在“江南龍燈廠”的辦公室內,這張郵票被放大到了15寸,掛在了最顯眼的位置。
陸有昌是國家級“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但他最看重的,還是“上郵票”的榮譽,蓮花燈在他口中,早就是“郵票燈”了。來源:現代快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