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耀龍
藏家簡介
朱耀龍
中國100位杰出微雕藝術家之一、廣東收藏家協會理事
收藏史:20多年
收藏方向:石雕、木雕、古代牌匾等
說到雕刻家朱耀龍,其傳奇的經歷和對雕刻的癡迷早已被諸多媒體報道,但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雕刻藝術品收藏家。記者近日探訪了他的工作室“耀龍藝苑”,浸淫收藏行業20多年的朱耀龍直言,現在只要有錢就能玩收藏,但收藏知識是花錢也買不到的。他的收藏經驗是:只要吸收了藏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將藏品永久擁有。

朱耀龍收藏的清朝匾額《龍圖家聲》
書法作品獲商承祚夸獎:這個后生仔很用功!
朱耀龍的微雕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出生于廣東化州的朱耀龍在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雕刻異樣癡迷。七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書法和雕刻,并在17歲的時候獨闖廣州謀生。生活的苦難沒有磨滅朱耀龍對藝術的追求。初到廣州,朱耀龍在建筑工地和耐火材料廠做雜工維持生計,空余時間報讀夜校,學習書畫,堅持自己的夢想。
好學的他一有時間就去拜師學藝,先后聆聽過關山月、黎雄才、黃文寬等大師的教誨。工夫不負有心人,上世紀80年代初,在廣州社會辦學青年書法展上,朱耀龍埋頭寫了3個小時的楷書《愛蓮說》,得了一等獎。他還清楚地記得,商承祚看了他的書法后夸道:“這個后生仔很用功!”提起這段插曲,朱耀龍很自豪:“可能是老前輩看到我寫字比較認真,特地鼓勵我吧。當年我確實很下苦功。”
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耀龍遇到了開平的一個刻章師傅,其嫻熟的技藝深深地吸引了朱耀龍,他產生了專門學好一門技藝的想法,并在廣州擺地攤做刻章生意,盡管收入并不高,但能獲得眾人的贊賞、認可,增強了他深入鉆研雕刻的決心。
上世紀80年代,廣州非常流行個人刻章,個人印章就像如今的身份證一樣,但并非誰都能擺攤做刻章師傅,需要公安部門的考核,朱耀龍憑借自己過人的技術很快考取了資格證。
朱耀龍是個喜歡創新的人,在別人還在刻章的時候,他已經在印章上做微雕了。數十年的雕刻生涯把朱耀龍練成了微雕奇人,但朱耀龍并沒有把印章雕刻作為單純的謀生技能,而是在印章雕刻的基礎上創新了微雕,進入與雕刻有關的收藏領域,學習研究古人的雕刻手法,并立志把雕刻技藝傳承下去。

朱耀龍的雕刻作品
現在很難淘到真品,出手少了
凡是跟雕刻有關的朱耀龍都會關注、學習。因此,上世紀80年代,他便開始介入收藏,且藏品多是他鐘愛的與雕刻有關的石雕和牌匾。
“你看這個石雕,刀法非常簡單,但是站遠點看,上面所雕刻的人物神態、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是很傳神的。”說到雕刻,朱耀龍首先向記者介紹了堆在地上的幾個石塊,乍一看,就像建造房子用的基石,只見他輕輕地抹去上面的灰塵,石塊上的雕刻立刻鮮活起來,皇宮內的生活場景、皇帝出行的盛大排場以及狩獵等場景。
據朱耀龍介紹,這是他在20多年前,花了20多萬元買回來的,“我的藏品不止雕刻類的藝術品,但我對雕刻類的情有獨鐘。”說到自己的收藏,朱耀龍并不諱言,他坦承,現在的收藏跟20多年前不一樣,那時很少贗品,現在很難淘到真品,所以現在他很少出手,除非是自己非常喜歡的。
“只要把藏品中所蘊含的文化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藏品就已經不重要了,它對我來說,只剩下經濟價值。”在收藏領域浸淫20多年的朱耀龍自認對收藏看得很透,對他來說,任何一件藏品,都不需要永久擁有,真正的大藏家是在了解過藏品后,把藝術品所體現出來的歷史、文化研究好,把知識裝進自己的腦袋,藏品對藏家的意義就不大了。
“這是清代的牌匾,你看雕工多精細。”雜亂的工作間擺放了很多石雕和牌匾,朱耀龍卻很坦然:“我要是一直收,再大的屋子都放不下。”朱耀龍告訴記者,作為一個雕刻行家,他的使命是宣傳和傳授雕刻的藝術。

朱耀龍收藏的漢代石雕
收藏知識
聯匾最能體現傳統文化
在朱耀龍的“耀龍藝苑”,不久之后,將要掛上“廣東省民間政府文史研究館”、“民間藝術院雕刻創作基地”等牌匾,目前還在裝修。“什么是聯?什么是匾?有多少人了解?”朱耀龍告訴記者,這個基地將來還是“廣東聯匾藝術院”。他表示,聯匾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最容易在平常百姓家體現的藝術,同時,聯匾作為雕刻藝術,也是最能體現歷史文化的、流傳時間更久的藝術品之一,“字畫、瓷器也很高的價值,但不易保存。”
朱耀龍透露,他已經跟廣東省相關部門建議,開班教授雕刻藝術,“雕刻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越來越受政府重視,很有發展前景。”以朱耀龍個人名義開班收徒應該不擔心生源,但朱耀龍說,目前廣東的文字雕刻師傅,幾乎沒有接受過正統的教育,民間偶爾有的也是作坊式的,要是政府能批準開班,學生出來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才能最大程度體現自己的藝術價值。

朱耀龍收藏的漢代石雕
知多D
匾額
懸掛于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
楹聯
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