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騙銀行貸款,富商用零散玉片串起了一件“金縷玉衣”。國內五位文物界“泰斗級”專家將此“金縷玉衣”鑒定為估價24億元的“罕世珍品”。無獨有偶,江蘇向陽村一村民根據明代老件人工仿造組裝而成的“漢代玉凳”,被故宮博物院專家出具鑒定證明后,最終以2.2億元人民幣成交。如此這般的天價神話一再成為國內文物鑒定界的天大笑話。
就在近日,鑒定市場又爆出一件“奇事”,河南鄭州一對兄弟一件經專家鑒定的“贗品”,卻在拍賣市場拍出8700萬元的高價。
河南鄭州的朱云兄弟找專家鑒定一幅乾隆御筆畫《嵩陽漢柏圖》。專家鑒定后稱該古畫為贗品,最多值3萬,但此專家卻表示能找到“熟人”以相對較高的價格接手。半個多月后,專家果然帶來一位收藏家。在一番討價還價后,朱云兄弟最終以17萬元的價格將這幅家傳古畫轉讓給了這位收藏家。盡管被專家告知為贗品,但仍能以17萬出手,讓朱云兄弟對專家充滿感激。直到第二年,他們發現北京保利拍賣[微博]居然上拍了這幅《嵩陽漢柏圖》,且拍出了8736萬元的高價。
近年來,老百姓對古玩字畫收藏的熱情似乎愈演愈烈,而在缺乏權威鑒定機構和法律法規缺位的文物鑒定市場,鑒定“專家”層出不窮,真假難辨。原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古玩商會鑒定中心主任王立軍,常年深入古玩鑒定的一線市場,對鑒定界的“專家亂象”頗為感慨:“我大概去過300多個城市,如果說現在有七千萬人在搞收藏,那么可以說六千萬人手上是假貨,我看的東西里90%是假的。專家隊伍的亂是鑒定市場亂的源頭,專家不亂市場亂不起來。”
文化部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金屬器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青銅器鑒定家賈文忠[微博]同樣認為:“鑒定家首先要講良心,要是鑒定家都講良心那么市場也亂不起來。心正才能公正,鑒定家要有自知之明,要經常照照鏡子自我反省。現在鑒定市場亂在鑒定家太多,準入門檻太低。”
不能迷信“三大”
近年來,在“全民收藏”的熱潮下,從官方文博機構到民間鑒定市場,“專家”頻頻“走眼”的事情經常發生。然而,這些“專家們”是當真走眼,還是為了利益蒙昧良心?據了解,目前在鑒定市場,目測鑒定收費200元、出具檢測報告書收費2000元,出具鑒定證書再收2000元,眼前利益讓很多“專家”為“五斗米”折腰。因為文物市場缺乏權威有效的監管機制,法律法規缺位,讓“專家”的準入門檻過低,偽證書滿天飛。
北京文物局副局長于平指出,在北京,類似潘家園的古玩市場便有二十多家,“雖然2002年《文物法》修改頒布實施,但對古玩藝術品市場的法人資質、經營或者監管的資質,從法規上還沒有明確給予界定。這幾年市場發展很快,我們文物部門也在積極地探索,如何對古玩市場做進一步規范、扶持。2010年,我們采用了一種新監管模式,授予古玩市場中的各個商家為具有法人資質的文物商店,按照文物商店設立的標準去考核,對市場內的經營戶進行培訓,納入監管,從而達到對文物市場進行管理的目的。這種方式對市場的規范、繁榮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目前,在文物鑒定市場上,從事鑒定的人群大概分為三類:一是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專家,主要負責博物館文物征集鑒定工作;二是通過國家文物局鑒定資格認定考試的責任鑒定員;三是在中國藝術品鑒定評估委員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機構任職,或取得相關機構發放的資質認證的從業人員。第三類鑒定從業人員是目前市場上商業鑒定的主流。
王立軍坦言:“‘三大’最害人,單位大、年齡大、名氣大。普品拿到專家鑒定后抬價很厲害,又有那么多人在仿造,還有更多的人在營銷。”王立軍認為,“很多體制內的專家書本看得多,但是上手少,實戰經驗匱乏,有的專家甚至一件東西都沒有買過。”
另外,就目前鑒定市場分國家級鑒定師、省級鑒定師、市級鑒定師的現象,賈文忠表示,鑒定專家不應該分級,“比如所謂縣級鑒定家正確率是60%,省級80%,這完全不對,這對買家的害處特別大。對鑒定,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對看錯,只要是鑒定師就只能談100%的準確率,要是允許60%的正確,那么錯的40%誰來賠?”
鑒定家重在實戰
解決鑒定之亂,首先需要在源頭提高準入門檻,構建鑒定行業的誠信體系。目前市場上很多進行商業鑒定的專家從未通過任何資質認證。無門檻、無標準、無責任的狀態,讓這個市場里,誰都可以自封“鑒定專家”。
中國古玉器研究會會長、古玉鑒定家侯彥成認為,鑒定市場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從實戰的考試中選出真正的鑒定家,“河北有個人收集了將近三個億元的東西,大多是玉器,雖然他是按老的價格收的,但基本上都是新的,而他家里的證書就有一米高、兩米長,僅證書就花了一、兩百萬,這些都是所謂的專家給寫的。”
王立軍指出,解決文物鑒定市場之亂,除了藏家要提高自身的鑒定水平、專家要自律外,規范文物鑒定市場的方法就是“考試”。這種考試實際上指的是親自上手做真假判斷的實戰。“比如從庫里拿出一百件真品和一百件贗品,混在一起看,能挑出90件以上真品,就是鑒定家,國家可以發證書。只有這種實戰型的考試才能考察出真正的水平,而不是看書本知識或憑借學歷、單位、年齡、名氣。但在中國,也還有另一個問題,只要一考試就會亂。”
同樣,賈文忠無奈地表示,若要采取國家考試這樣的形式,過段時間也同樣會出現亂象,在花錢就能買到證書和資質證明的環境下,即便考試,也會有人鉆空子,過段時間便不會再有人相信。“鑒定師的確應該有個準入標準,凡是從事商業鑒定的人都應該有從業資格,這應該由政府權威部門來整頓。”
師從耿寶昌的香港陶瓷鑒定家丘小君[微博]也認為,鑒定專家都是從市場中產生的,“耿寶昌老師一生看了100萬件東西,我們要是看50萬件就很了不起了。在鑒定業內,要不拘一格的選人才,很多人雖然年輕但眼光非常好,只是受限于沒有文博單位依靠或者年紀太小,影響力不大。”另外,丘小君認為,古玩從業人員應該提高自身的水平,要全面發展,把自己鍛煉成專家型商人,不是單純的買賣,而是要善于借眼,勤跑各大拍賣行,將自己修煉成收藏家、鑒定家和研究者。
別讓打假的假打了
在整個國內文物鑒定市場上,鑒定專家的問題只是一個方面,正如賈文忠所言:“文物鑒定市場的亂不僅僅只出在鑒定家上,古玩出版業也很亂。因為傳媒出版業很發達,很多人甚至拿著雜志、書本去市場上買東西。但是問題在于,現在出版信息都很混亂,有的甚至是錯誤的。只要有書號就能出書,根本無人審核。現在文物界唯一能相信的出版物就是《考古發掘報告》。”賈文忠指出,文物鑒定市場之亂并非僅體現在一個方面,而是呈現出鏈條式的連帶關系,比如出版業、拍賣業、傳媒業等。
另外,賈文忠特別補充道:“今年砸寶的事情特別多,說砸的都是真品,這不可能。但現在打假和假打的人太多了,所以有時候也需要反過來質疑那些總是出來打假的人的目的,別被打黑的人黑打了。”侯彥成也表示:“今年以來,從北京古玩城到電視熒幕,到處都在打假。打假是對的,但是很多人打假的目的并不純,把真的說成假的,把假的說成真的,藏家應該小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