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個月舉行的第22屆維也納WestLicht Photographica Auction 拍賣會上,一臺富于傳奇色彩的徠卡相機以168萬歐元成交,為近年來逐漸升溫的老相機收藏增添上一筆亮色。
據報道,這臺曾拍攝過畢加索的徠卡M3D相機,是徠卡公司為著名攝影師大衛·道格拉斯·鄧肯量身定制的,全世界僅有四臺徠卡M3D相機。
最貴的機械相機
出生于美國堪薩斯城的鄧肯是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之一。1938年,已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的鄧肯應征入伍美國海軍,用他的徠卡記錄了這場戰爭。二戰結束后,鄧肯加盟《生活》雜志社,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戰地攝影師之一,徠卡相機又幫助鄧肯拍攝出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朝鮮戰場。50歲后的鄧肯開始將鏡頭對準周圍朋友,其中歷時最久,也最負盛名的,莫過于他對著名畫家畢加索的多年記錄。1957年,畢加索帶著他的德國小獵犬Lump到鄧肯家做客,鄧肯用這臺徠卡拍攝了著名影集《Picasso & Lump》。
“徠卡”是一種文化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雖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臺徠卡作為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攝影界,徠卡早已超越了僅僅作為拍攝工具的地位,形成一種文化。
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在德國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誕生。作為用于風光攝影的便攜式相機,這臺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35毫米標準電影底片的相機。它把電影底片從18×24毫米的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從4:3變為3:2。從此,徠卡不僅成為一個相機品牌,還開創了135相機的發展史。
在攝影界,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外形不變,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制作,徠卡已凝聚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據稱,徠卡從半個世紀前推出M3機型至今,就沒改過外觀設計式樣,而這正是徠卡的過人之處。歷經百年的市場驗證,徠卡的設計充滿前瞻性,具備成為經典的全部元素。
徠卡M機身的長高之比非常接近黃金(1697.50,0.70,0.04%)比,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最美的長寬比例是1:0.618,徠卡的長寬比是1:0.58。徠卡的外形簡潔,柔中帶剛,樸實中透著優雅。它沒有可有可無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之達到“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的境界,任何使用過相機的人拿起徠卡都不會有操作上的困惑。對使用者而言,徠卡樸素精致的外表的好處是:一般人不把你拿的相機當回事,你正好可以從容拍攝;搞攝影的對你羨慕不已,正好能滿足你的虛榮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