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來,在揣摩古瓷器的靈慧中,養成了飯后嚼閑書的習慣。因為老啃瓷器書不免枯燥,時而佐以科技讀物來調味,誰知意興盎然,收獲良多。尤其是外國專家學者筆下的《定律》,那些對客觀規律的概括與表述,清香淡雅卻不乏睿智,給我們的古玩收藏予頗多啟示。現將它們連綴成篇,并以小品雜談形式呈獻,權作藏友們的飯后茶點:
一、“海恩法則”,實際上是針對航空飛行安全的事故總結,它強調了兩點:一是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所致;二是再好的技術,再完善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的自身素質與責任心。上述《法則》已由2011年5月8日夜發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展品被盜案”得以印證:一個并不專業、臨時起意的小蟊賊,居然潛入禁苑深深的文物圣殿,突破物防、人防、技防、犬防而輕松得手。讓人驚詫的是,之后的兩個月內,故宮又以“九重門”爆料,剎時引發了天怒人怨。人們不禁喝問:故宮守護者的責任心都哪去了?誰在褻瀆皇家遺產?誰在威脅國寶安全?
二、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恰恰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換言之,多數藏家之所以匆匆上陣、草草收兵,關鍵在于沒有找到或不肯承認自己觀念上、方法上、個性上的“短板”。中國人時常活得很累,多數是緣于“死不認錯、死要面子”,殊不知,只有放下虛榮、看開得失,才能拿得起、行得遠、享得福。
三、“合成謬誤結論”稱:一個群體的內聚力越強,就越容易導致群體思維的錯誤。原因是,少數收回異議者,礙于群體的壓力,心想:反正出事有大家扛,隨它去。“文革的發動”可謂“合成謬誤”的范例:一位圣人開口,其他元老贊成,全國人民起哄,因為礙于面子,誰會跟圣人作對?無獨有偶——“金縷玉衣騙貸案”:因為文博界龍頭老大的認可,其他四位專家只好隨聲附和,于是乎,形成了一紙欺世盜名的《鑒定證書》。2000年發的案,08年才庭審,夠復雜的。當然,《證書》之所以出“謬”,有“合謬”的原因,更因為“鑒定費”太壓手、太誘人。不是專家裝糊涂,只怪騙子太狡猾。
四、“酒與污水定律”,來自于生活常識:把一勺酒倒進一桶污水里,或將一勺污水倒進一桶酒水里,得到的都是一桶污水。同理,一頭撒野的驢子,只需半天功夫,就能毀掉一座幾代花匠建成的園子。可見,破壞者的能量不可小覷。令世人擔憂的是,文博界也不乏見錢枉法、偷吃夜草、不宜散養的“驢子”。我想,懲戒的辦法無外乎是:套之以籠頭,或,囚之以磨坊。
五、“手表定律”指出:如果有兩只或更多的手表,反而無法確定時間。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同時設立兩個不同的目標,或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佛教《百喻經》中有個故事說:一條兩頭蛇,一頭要左行,一頭要右行,結果在失衡中掉進油鍋被燙死了。聽說一位退休干部,閑暇無事,以藏養性,凡青銅、字畫、瓷器、玉器,只要搶眼,一概攬下,不幾年,家財耗盡,收了一屋子開門的假貨。有人調侃說,“老人家既和‘趙小姐’談戀愛,又跟‘錢小姐、孫小姐、李小姐’玩曖昧,累不累?”
六、“霍布森選擇”,實際上是“霸王條款”下的一個圈套,一場騙局。選馬,必須跳出霍布森事先設定的馬圈,而面向廣袤的大草原。這個《定律》,讓我們幡然醒悟:賣家、買家、古玩交易中介,只有敞開思維空間,擴大資源配置的半徑,才能有喜出望外的收獲。
七、“路徑依賴定律”顯示:一旦人們作出了某種選擇,就會在慣性下強化它,不會輕易改變。偏愛古陶器或古瓷片的藏友,多會遇到“路徑依賴”的困惑:繼續收吧,又怕賣不掉;等它增值吧,又擔心遙遙無期;如重新選擇“路徑”吧,則意味著“沉沒”了前期投入的成本。我想:你若是興趣性收藏,則可“靜看花開花落、坐觀云卷云疏”,保持一份淡定;倘是投資性收藏,則須迎合買家的胃口,調整“路徑”寬窄,以保證中介的造訪與買家的暢行。
八、“二八法則”的內涵是: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僅占少數,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只要控制住前者,就能把握全局。《法則》引導藏家合理的分配精力與財力,不要面面俱道、什么都收,最好專攻一項、重點突破,因為你不僅是歷史遺存的“保管員”,更是文化載體的“研究員”,何況人生苦短,余生“研究”的財力與精力有限。
九、“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是:幸福:效用/欲望。其中,“效用”表示從消費物品中獲得的主觀享受與滿足;“欲望”則指人們的夢中所求。公式說明: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低越幸福。當然,人的“欲望”是個“無底洞”,而“效用”則是在比較中產生的。藏友甲撿了一件康熙青花的大漏,十分開心,因為一來圓了多年的夢,二來圈子里的朋友都沒有這東西。同樣這件東西如被藏友乙購得,可能會滿臉的不高興,因為他的終級夢想是比這更好的元青花,而圈子里已有一位仁兄擄了一件,明顯搶了他的風頭。
十、“香腸法則”告誡人們:愛食香腸者,請勿關注其制作過程,以免倒胃口。《法則》啟發我們:對某專家學者的不實鑒定,你盡可以爭是非、論長短,而對“走眼誤判”是由什么邪念驅動的、私下有何交易,則沒必要深究,因為陰溝里的茍且之事,事關賣家、買家、專家、及托兒的切身利益,絕對保密,你查無實據。面對魚龍混雜的專家團隊,我們只能默默地祈禱:蒼天有眼,阿彌托佛!
十一、“零合游戲”的大意是:在任何一項游戲中,正方所得與負方所失,相抵,和數必為零。說白了,在古玩市場的搏弈中,張三撿了個漏,就意味著李四、王五在相對的時空內喪失了撿漏的機會,而前者的“贏”是以后者的“輸”為代價的,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當然,多數人“輸”在眼力欠佳,而贏家也非包贏,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因為是公平競購,張三的“利己”并非是違反規定的“損人”,重要的是:你應認清“輸”在哪里,人家“贏”哪里,怎么將高人的絕活學到手,將“零合”轉化為“正合”,即“雙贏”。
十二、“羊群效應”,是比喻多數人的從眾心理,從眾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招來不幸。生活是殘酷的:頭羊總是先吃到好草,而跟從者則可能成為惡狼的美餐。所以,對頭羊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誠然,在信息不對等或預期不確定的收藏世界,“從眾”可能會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然而從長計議,我們必須持有自己的判斷,把握自己的命運,因為:收藏之路,霧靄茫茫,處處陷井。。。。。。
十三、“馬克-吐溫的調侃”發人深省:“我今天差一點打到一只麻雀,但現在總不能拿‘差一點’燒著吃吧!”“差一點”其實就是尚欠火候或技不如人。“差”在哪?生活告訴我們:就“差”在做事的細節上。趙汝珍,是最先花巨資收藏宣德爐的清末著名學者、古玩收藏家,他曾將宣德爐鋸開,冶煉分析其合金比例;孫瀛洲,之所以成為明清瓷器科學鑒定的奠基人,除了天賦與勤奮之外,更應歸結于對真贗細節的深層關注;耿寶昌,曾是古陶瓷首席鑒定大師,其學術地位的建立,無外乎“精于觀察、敏于辨識”的長期實踐。“成”于細節積累,“敗”于心浮氣燥。多數藏家不缺勤勞與智慧,缺的是前輩們那種“做細節”的韌性。
十四、“霍桑效應”證實:額外的關注如心理暗示,可以讓一介草民激發潛能、奮發有為。話說回來,收藏界與媒體,應該善待學識與眼力欠佳的初級藏家,多一些引導與鼓勵,少一些譏諷與打擊,因為國家提倡藏寶于民,只不過收藏是一門學問,是一個由青澀到成熟的認知過程。
十五、“喬治的吃雞定律”說:鷹和人都吃雞,但鷹越多雞越少,而人越多則雞越多。言下之意是,人除了吃雞,還知道養雞。古玩市場流通的是古人的文化遺物,這些“雞”最怕的是制假販假的“鷹”,不打掉這些天上的“壞鳥”,古玩市場將永無寧日,文化產業將趨于滑坡與沉寂。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吃雞”的口腹之欲,或沉醉于“賣雞”的拿訂單、數鈔票,更應該“培育市場”,即 通過講座、論壇、會所、媒體等形式,宣傳古玩所蘊涵的歷史文化,讓投資人感興趣。論“養雞”,廣西電視臺的《老馬說瓷》堪稱一絕,絕就絕在有前瞻、有內涵、有互動、聚人氣。
十六、“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可能會引起北美的一場“龍卷風”。這個《定律》于05年得到了應驗:倫敦佳士得以兩億三千萬成交了一件“鬼谷出山”圖元青花大罐,之后便在國內掀起了元青花研討熱、征拍熱、競藏熱。“墻內開花墻外香”說明了什么?吾民是該慶幸還是該悲哀?
十七、“兩分法悖論”的發現是:在你穿過一段距離之后,必先穿過這個距離的一半,接下再穿過四分之一的點,以此類推,無窮盡也。鄙以為,搞投資性收藏,也須將“終級目標”切分成幾個“戰略雛形”,一步步地實現:一、多看多讀多交流,培養眼力;二、確定投資項目與收藏品種;三、實物購買,實戰訓練;四、以藏養藏〈賣掉低檔品、富余品、存疑品,回籠一部分資金〉;五、將回籠資金分作兩份,一份續藏進貨,一份作為日后精品大賣的啟程資金;六、市場調研,尋找適銷對路的大買家,及誠信可靠的經紀人。讓人哀婉的是,多數藏友求財心切,盲目涉藏,買假成山,已彈盡糧絕,未及揚帆,船已沉沙。。。。。。
十八、“分粥規則”的警示是:人人都有趨利的私心,無人例外。依此推知,壟斷著公共資源的文博界專家學者,完全可能以“分粥”權謀私。近幾年來“真說假來、假說真”的鑒定亂象,已經敲響了警鐘。社會強烈呼吁:要在激勵與制約的平衡點上,完善或重建相關制度,以維護專家隊伍的純潔性。
十九、“華盛頓合作定律”認為: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中國版的說法叫“三個和尚沒水吃”。任何團體均免不了內斗和空耗,即“辦公室政治”。奇怪的是,我們“空前團結”的文博界,卻少有建樹,相反,一些專家學者發現民間有“水”,便開始了“鑒寶”的上鏡、尋寶的亮臉,離份內的館藏與考古研究漸行漸遠。誰都知道之所以人心燥動、“紅杏出墻”的原因:扎在研究上,單調而辛苦,且僅能拿到聊以卒歲的月薪;而江湖游說,則灑然而輕松,天天燈紅酒綠,時而笑納驚喜。
二十、“分馬的啟示”,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適當的付出,不僅讓你毫發未損,還會獲得豐厚的回報。言下之意是,藏家欲出貨,切勿舍不得“女兒出嫁”的陪嫁錢,或“小兒托養”的感恩費。
二十一、“里昂惕夫反論”指出:“比較優勢”不是天然的,而是歷史上的投資形成的,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中國要屹立于發達國家之林,必須巨額投資戰略產業,特別是基礎性創新,如計算機芯片、飛機雷達等核心技術,美國佬不會賣給你或與你合資,只能自主創新。同理,你的收藏欠佳,首先是投資不力,或未投在點子上。如果你連買書、接寬帶的小錢都不愿掏,如果你太看重偶爾邀行家小酌的那幾張小鈔,那就只能盲人摸象、繼續“吃藥”。人,最可怕的是“想不開”,即觀念上的作繭自縛。
二十二、“鯰魚效應”證實:鯰魚的加入,激發了沙丁魚的生機與活力。換句話說,由體制內的少數專家學者天馬行空、一統天下的體制與局面,必須以民間高手的加入來打破與重建。中國目前尚無權威的鑒定機構,將來即便有,也不能沒有草根行家的擔當。八千萬藏眾尋求自己的代言人,期待民間收藏事業的艷陽天。
二十三、“紫牛理論”,是假設推理的結果:一群褐色的牛群,人們視而不見,如果有一頭紫牛突然竄出,大家會眼前一亮,馬上激動起來。在市場營銷中,一些產品或企業形象,因為“紫”得出類拔萃、堪稱“另類”,則無需消耗大成本廣告運作,便能奪人眼球、打動人心。慘不忍睹的是:古玩藏家中的“紫牛”太少,況且缺少可靠的信息與渠道引導出貨,只能吳牛嘆月、守株待兔;而多數藏家,則是捏著小錢攬“粗活”的“褐牛”,灰頭土臉、無人問津。難怪國內的淘寶軍團,不惜車馬勞頓,涌向海外市場。
二十四、“墨菲定律”的涵義是: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且必定有人作出這種選擇。《定律》已被收藏實踐所證實:漫漫收藏路上,我們會遇到無數次的選擇,誰也難免犯錯誤,有時甚至是怕什么就來什么,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怕”而放棄雅興,或聽任下一次錯誤發生。但愿天下藏友:選準收藏定位,跟對指導老師,入對交流圈子。
二十五、“梅菲定律”,應驗了中國一句老話,叫“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坊間時有耳聞:一藏家迷信某專家的教誨,收了一屋子當地小窯口的粗瓷,辦了個私人展館,結果門票賣不掉,藏品無人問,一氣之下,反其道而行之,買了幾件明清官窯,不料被山西煤老板一眼相中,一夜脫貧。故事啟發我們:一要跟對人;二要迎合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思路。然而,需要提醒的是,投資性收藏遵循的是“適者生存”叢林法則,來不得“無心插柳”和“撞大運”。
二十六、“節儉悖論”顯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需仰仗內需與投資的拉動。換言之,古玩市場的繁榮,必須前瞻性地培育買家對古玩內在文化的興趣,讓有識之士掏錢,請資深藏家獻寶。
二十七、“刻印效應”,是通過實驗發現的有趣現象:剛破殼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母親的后面,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是另一種動物,它也會跟隨其后。只認第一,無視第二,不僅限于低級動物,人類也一樣。收藏實踐證實:先入易為主,后來難居上。祝天下藏友:養成一流的學風,練就一流的眼力,攬入一流的寶玩,領略無限的文化。
二十八、 “赫克金法則”,提倡的是營銷中的“誠信”,指出“推銷員首先要作一個好人”。阿里巴巴,恪守“誠信的商人才能富起來”的信念,推出了“誠信通”業務,結果在眾多B2B電子商務公司日見黯淡之際,卻逆勢而上、快速成長;相反,老字號南京冠生園,則因以陳餡生產月餅而喪失人心、申請破產。當下,古玩市場更不乏以假蒙錢、以騙營生的案例,問題是,昧著道德與良知,能走多遠?我們呼吁商以載道,我們相信天佑好人!
老外的《定律》,深入淺出卻閃爍著智慧,它讓我思考紅塵萬象,探究收藏真諦。我堅信:中國版的《定律》就在民間,召喚著你去挖掘。祝我們的收藏事業:風雨前行,理性成長。。。。。。
作 者:李 峰
2012年12月3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