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敏
硯是中國古代“筆墨紙硯”其中的一寶,隨著社會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文字交流的頻繁,硯從文房一寶,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從藝術又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古硯從古至今在收藏領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在近代的拍賣市場看,可謂是風光無限。
古硯在中國文化中的發展
古硯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的每一個造型,每一套工序,每一組雕刻紋樣,都代表著一個時期硯的歷史演變和深層次的硯文化內涵甚至整個社會的人文發展。古硯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做到了“傳承”與“創新”。“傳承”古硯藝術,不是按原樣復制,藝術“創新”也不是隨意亂作,是它的時代對早期的古硯的延續以及當代對它的詮釋和理解。
硯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開始的硯臺,是用顏料在上面涂,在石頭上進行研磨。到春秋時期硯臺基本成型,到漢代硯臺已自成一體。
中國古硯品種繁多,四大名硯是收藏重點,端硯更是諸硯之首。一般人都把“四大名硯”作為收藏的重點對象。這四大名硯分別是:唐代時產于廣東端溪的端硯,晚唐時產自江西婺源的歙硯,東晉時產自山西絳縣或江蘇寶山的澄泥硯,宋代時出產于甘肅臨洮的洮河硯。此外,來自松花江的玉石硯、山東淄博的紅絲硯等也是收藏投資者追捧的對象。
端硯工序多而且細致,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曾經誦詠端硯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所以在諸硯之中,以端硯為首,拍出高價的也往往都是端硯。早在1992年,曾被張大千收藏過的一件端硯,以38.5萬港元的價格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中,一件清康熙“綠端石夔龍紋硯”,以176萬元的價格成交。
端硯之后,當屬歙硯。后主李煜對歙硯也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明清之時多精品,但是并不是越古老的硯臺就越值錢。
古硯在藝術品市場地位飆升
在藝術品市場看來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硯臺,拍賣行情日益看好,當代的藝術品硯臺由于價格較古硯來說,價格偏低、易于收藏,在拍賣市場看也嶄露頭腳。
收藏古硯存在幾大現狀:一是地域偏愛之分,一般來說,廣東人獨喜端石硯,安徽人青睞龍尾硯,而湖南人則看重祁陽硯,山西人推崇澄泥硯;二是明清兩代古硯價格上升至階段性高價位時,宋代傳統古硯應該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品種;三是出自名家之手或名人收藏的硯臺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盡管年代的長短對于藏品的價值有一定的影響,但硯臺卻非常獨特,它的價值就不一定是由年代來決定的,并非越古老的硯臺就越值錢。明清以后,文人對于石質要求很高,精品也多,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價格最高的當屬明清兩代的硯臺。尤其是很多收藏者,對“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藏品比較偏好,其收藏價格自然較高。
在2001年中國嘉德[微博]舉辦的拍賣會上,一方“清初?端石井田硯”以12萬元成交;2002年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一方“清康熙?菠蘿紋硯”以5萬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迎春拍賣會上,一方“清康熙·綠端石夔龍紋硯”以176萬元的天價成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