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專家們喜歡用“一流”來描述所謂的“重要的加拿大藝術”拍賣市場。但,或許我們用“稚嫩”來形容蘇富比加拿大的藝術拍賣更為貼切。
當然,與英、美相比,加拿大的市場是“稚嫩的、不成熟的”。英、美兩國有重要的藝術品以及更具挑戰性的藝術家(包括那些最近有點縮水的藝術家)的作品,像格哈特·里克特,杰夫•昆斯、戴米安•赫斯特,安迪·沃霍爾,賈斯培·瓊斯和弗朗西斯·培根等的作品能與梵高、提香和畢加索相競爭。更為驚人的是,有些藝術家的作品甚至超過了單個經典藝術家的作品銷售之和。
拍賣結果戰績平平
這種“不成熟”被多倫多Heffel拍賣行舉辦的拍賣會所驗證。在其162件拍品中,“加拿大戰后和當代藝術”、“加拿大藝術(主要指二戰前創作的藝術)”幾乎各占一半。這場拍賣結果戰績平平,勞倫-哈里斯1913年創作的街頭風景成交價為110萬美金。位列“一流藝術家”之席的除了勞倫·哈里斯外,還有艾米麗·卡爾、湯姆·湯姆森和大衛·米爾恩等,這些藝術家從收藏家口袋中吸金800萬美元。相比之下, 1945年之后創作的藝術品只創收350萬美金,這個數字僅僅是兩位前衛藝術家William Kurelek、Jean Paul Lemieux作品銷售總和的一半。Guido Molinari的重要抽象作品慘遭流派,競標價還不及拍賣價格。
以此狀況推測,本周Joyner Waddington和蘇富比分別上拍的208和168件作品也好不到哪里去。蘇富比秋拍的殺手锏有兩件作品,一件是Lawren Harris的街景,估價是90萬至120萬美金;另外一件是小湯姆·湯姆森的石油素描,估價是75萬美金至100萬美金,這兩件拍品來自一位卡爾加里的收藏家。現代/當代藝術陣營的藝術品包括一件杰克·布什1960年的抽象畫,來自魁北克的保羅·埃米爾·博爾迪阿1957年創作的抽象畫估價是15萬美金至20萬美金。
藝術家脫離本土市場
確實,加拿大拍賣行近年來拓展了眼光,它們銷售的不僅是有關“遼闊的天空、金秋的田野、激流的瀑布、安逸的黃牛”等這些象征面包和黃油的主題作品。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而非選擇的結果,正如重要藝術家如Thomsons、Harrises、Varleys、Milnes等,他們的大部分作品都安穩地呆在公共畫廊或私人收藏家手中,不會面臨經濟危機的掃蕩。
但是, 他們似乎心不在焉、不誠意或者說不夠成熟(“當代”似乎是個醒目的字眼,1950年的勞倫-哈里斯抽象畫可以被1992年的Joe Fafard、以及1979年的 Norval Morrisseau作品取代),這些藝術品的銷售技巧可能在A.Y. Jackson、A.J. Casson那里奏效,但在吸引當代藝術買家方面卻是失敗的。像Stephen Harper、Mitt Romney的作品市場會更能如魚得水。
加拿大當然有些在世的、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藝術家,他們也有藝術追隨者,像Jeff Wall、Rodney Graham、Ian Wallace、Ken Lum、Edward Burtysnsky、Evan Penny、Betty Goodwin、Shary Boyle等,但是他們的作品幾乎從不現身加拿大拍賣行。他們的作品為什么要上拍加拿大本土拍賣行?因為藝術家的創作生涯軌跡可以脫離加拿大的市場環境。今天,能將一件墻上的攝影裝置拿出來拍賣的會是在紐約,不是多倫多。今年年初,一件類似的作品成交價是300萬美元。
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
綜上,假如加拿大拍賣行想認真討論當代或者戰后藝術的話,他們就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想象力及資源。去年,沃丁頓協助建立了Concrete當代拍賣行。它的第一場拍賣于2012年3月在多倫多舉行,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有關加拿大當代藝術的首次商業性拍賣”——雖然其拍賣結果好快參半,但至少它代表了一種努力。據悉,明年的拍賣也將在同一時間舉行。
像加拿大這樣的一個都市化國家需要拍賣市場的進入,加拿大藝術市場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