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案文物 據《羊城晚報》
據新華社電 湖北省不久前破獲了一起特大盜掘古墓、倒賣文物案,涉案文物數量之多、價值之高,多年罕見。而案件牽出的一個分工明確、利益鏈條完備的文物“黑市”,更是觸目驚心。
一堆新土牽出大案
涉案文物足可以辦展覽
在隨州市博物館,記者在一間近百平方米的儲存室看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青銅器和玉器的陳列架多達10排,有春秋早期、中期和西漢時期的青銅鼎、青銅錯銀矛鐓等一級文物8件;有西周中期、晚期和商周、戰國時期的二級文物26組36件;另有三級文物71組104件;一般文物46組50件。
“這些繳獲文物足以辦一個展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介紹說,據專家估算,僅三級文物的價值就超過億元。
很難想象,就在幾個月前,這些大多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稀世珍寶還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文物販子和買家的手中。
“這些稀世珍寶大多出自隨州的一座古墓。”隨州市公安局副局長蔡秀國介紹說,去年8月,一村民在隨州義地崗古墓群發現一堆新土,疑有人盜墓遂報案。警方很快破案,抓獲了12名犯罪嫌疑人。但這些人都只是掘墓者,盜掘的文物已被外號“小胖子”的文物販子買走。警方追蹤發現其背后暗藏一個地下文物黑市。
今年5月8日,隨州警方成立專案組。專案組民警先后20余次奔赴北京、浙江、武漢、河南等地調查取證,查明了以武漢人張某、山東“小胖子”劉某和隨州人劉某為首的3個團伙,確定20名嫌疑人。
9月4日,專案組派出5個工作組50余名警力,在4省8市同時行動,連續奮戰10晝夜,一舉抓獲包括3名團伙頭子在內的20名犯罪嫌疑人,繳獲大批珍稀文物,追繳和凍結涉案資金1200余萬元。
地下黑市分工明確
倒賣文物已形成利益鏈
從目前獲取的證據和信息研判的情況來看,相關犯罪活動范圍涉及全國9個省20多個地市州,涉案人員超過70名。
蔡秀國說,追繳的198件文物中,148件是在武漢人張某洛陽的住處起獲的。張某在古玩文物圈內赫赫有名。他擁有自己的線人隊伍,哪里發現古墓、誰有文物要出手,會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他還擁有自己的運輸、儲存渠道以及固定的推銷經紀人隊伍。
在被盜掘的文物中,民警10月15日在浙江省海寧市追回的一件曾侯寶鼎尤其珍貴。犯罪嫌疑人曾以100萬元交易。
“曾侯寶鼎保存完好,紋飾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其年代比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歷史早兩三百年,是史學上的一大突破,填補了曾侯諫和曾侯乙之間的空白。”黃鳳春說,“遺憾的是曾侯寶鼎是被盜后追回的,破壞了共存關系,很多科學資料無法提取了。”
“在追回前,這件國寶已被轉手了6次。”辦案民警張俊說,盜掘古墓、倒賣文物已形成完整的地下產業鏈,位于低端的是掘墓者,行話稱“坑口”;中端是從“坑口”手中收購文物的經紀人,稱“支鍋”;高端的是一些大的像武漢張某這樣的文物販子,需要很強的文物鑒別能力和專業知識。
文物被“坑口”一挖出來,馬上就會被“支鍋”收購轉移,“支鍋”把文物賣給像武漢張某這樣的文物販子,張某再通過自己的途徑把文物轉賣出去。
抓一撥來一撥
如何斬斷盜墓“黑手”
與館藏文物大多得到妥善保護相比,數量巨大的古墓等田野文物的處境岌岌可危。蔡秀國說:“目前文物市場的需求量巨大、暴利驚人,一轉手就能利潤翻番,文物保護的任務繁重而艱巨。”
黃鳳春介紹,現在盜墓分子非常猖狂。他們在葉家山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時,盜墓分子就在他們扎的圍欄外掘墓,警方抓了一撥,另一撥又跟上,今年就發現了三撥。
黃鳳春認為,國家應進一步加強文物市場監管;公安機關應加大對盜墓活動的打擊力度,斬斷文物流失的渠道,對文物盜取倒賣案要一查到底,挖深打透,徹底斬斷盜墓“黑手”;政府部門要發動每個人成為文物保護者,編織一張密不透風的社會監控網絡,不給盜墓者可乘之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