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現代藝術大展的兩位重要推手栗憲庭、高名潞(左三),藝術史學家巫鴻(左二)和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黃專(右三)、泰特現代美術館公共項目策展人Marko Daniel(左四)、今日美術館(微博)館長張子康(右二)共同為展覽開幕拉開序幕曾經以“大批判”系列奠定當代藝術史地位的王廣義,于10月13日在今日美術館舉辦了其有史以來在北京的第一次個展,以他近30年來的各時期代表作詮釋“‘自在之物’:烏托邦、波普與個人神學”這一回顧展主題,向公眾展示因某一階段平面作品的光輝而遮蔽掉的真實的王廣義。
主辦方今日美術館將該展覽定義為“一次里程碑式的重要學術展覽”,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的投入上都是美術館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同時為了完整呈現王廣義各時期的創作面貌,今日美術館還調用了各方資源、投入大量資金將重要代表作從世界各地藏家和藝術機構手中借回展出。作品之珍貴不言而喻,一位美術館工作人員說這次展出的王廣義作品的價值加起來能買下整座美術館。此外,今日美術館對這一展覽的推廣力度也可謂空前,臨近開展前的一個月里,有關布展的動態和王廣義零星的言論就頻頻在各媒體中釋放出來,美術館還為王廣義安排了40家國內外媒體的專訪。這樣的廣泛關注度背后實際上夾雜的是公眾對“大批判”之后的王廣義的期待與種種疑問。
多年來一直活躍于國際舞臺的王廣義,卻鮮少在國內亮相。對于這一問題,王廣義坦言自己并不是拒絕做個展,只是不想做得太匆忙,“也可能是我把個展看得很重要,尤其是國內,一切都太熟悉了,做個展我想做得更好,最起碼要我自己考慮成熟了才做”。經過兩年的準備,回顧展終于在千呼萬喚中開幕。“王廣義”三個字的號召力依舊強大,平日安排在室內的開幕式也破例移至今日美術館廣場,89現代藝術大展的兩位重要推手栗憲庭、高名潞,藝術史學家巫鴻和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黃專、泰特現代美術館公共項目策展人Marko Daniel、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共同為展覽開幕拉開序幕。觀眾隊伍龐大且豪華,張曉剛(微博)、毛旭輝、展望(微博)、周春芽、周鐵海、呂澎(微博)、潘公凱、盧迎華、勞倫斯、希克、余德耀(微博)等位列其中,就連國內各大拍賣公司的主管也沒有缺席這一盛事,這樣的陣勢,恐怕一時半會也找不出第二個能與之媲美的個展了。
今日美術館一號館的所有展廳都貢獻給王廣義展示其作品,以時間為線索的前提下,布展中規中矩,回歸了傳統回顧展的脈絡。但觀眾卻可以從這樣的方式中清晰地梳理出王廣義的各階段創作。展覽從與王廣義闊別了二十多年的畢業創作《雪》(1984年)作為起點,緊接著是“極地”系列、“后古典”系列、“理性”系列以及倍受推崇的“大批判”系列等。裝置作品《VISA》、《基礎教育》、《冷戰美學》、《溫度計》等也在這次展覽中集中亮相。
此外,王廣義用他最新創作的《圣物》和《“自在之物”》回答了眾人心目中對于他近年來“沉默”的疑問。前者是由500個油氈平鋪堆放而成,放置在一個獨立的灰色空間中;后者則是在挑高為12.5米的空間中,四周堆放5000余袋裝在傳統麻袋中的大米,步入這間“糧倉”時,瞬間襲來的莊嚴肅穆之感,讓人仿佛置身于教堂。這兩件純裝置作品頗有些貧窮藝術的味道,對于風格的落差,王廣義說這對于他個人而言并沒有所謂變化的契機。對超經驗感的追求一直貫穿在他的創作歷程中,而目前對這一問題的困惑似乎比以前更強,這兩件作品便是他對“疑團”的表達。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王廣義”,而并非被某一階段的平面作品的光輝遮蔽掉的真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