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于偉慧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的白沙河谷文化園,園主袁金華收藏的35面銅鑼,有的因年代久遠已生出綠色的銹跡,有的因保存完好依舊泛出青銅的光澤。用鑼槌輕輕敲打,發出清脆的響聲。
這35面銅鑼,從漢代到清代歷經多個朝代,每面銅鑼的邊緣一側,都等距鑄造有兩只或三只小青蛙,黎家人稱此銅鑼為蛙鑼。
罕見的蛙鑼
蛙鑼,黎語稱“va:oll”。由銅鑄成,為圓形,形似盤子。
袁金華是海南民間收藏蛙鑼最多的人士。在袁金華收藏的眾多蛙鑼之中,多數都是直徑30厘米左右、厚度為5厘米左右大小。
銅鑼上鑄的青蛙也有兩種類型,有的鑼體的外面邊緣處一側鑄有2只青蛙,有的鑄有3只青蛙,據袁金華介紹,鑄蛙的數量體現著蛙鑼的珍貴程度,3只鑄蛙比2只鑄蛙的要珍貴。
1950年代,人們在樂東三平頭塘村發現一大型蛙鑼,直徑40.7厘米,鑼面鑄有陽紋的兩龍含珠圖案和八卦符號。
據考證,青蛙自母系社會以來,在海南就被視為水性溫和生靈,繁殖能力強,又能祈求風調雨順的靈物。以至后來,海南黎族男女服飾上都織繡有蛙紋圖。在古代黎族村落,蛙鑼不僅是法器、樂器,還可作為貨幣用于交易,成為家庭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蛙鑼是黎族富庶家庭的珍貴財產,只在重要活動中使用,平時由主人珍藏在家中。如今在黎族地區已經非常少見。
“寶鑼”的來歷
海南省民俗專家王海昌介紹,蛙鑼乃黎家的珍貴財產,它是黎家人五大財產之一。在舊社會里,蛙鑼可以換取牛、粉槍、田地,嫁娶時可用之作聘禮,收割和喬遷時要用鑼聲慶賀,歡度傳統節日等,都得鳴鑼打鼓,用鑼聲表“吉祥”。
黎家的蛙鑼分為大小兩種:小的,形體小,青銅鑄成,聲音鏗鏘響亮;大的,形體較大,青銅冷鍛制,聲音若洪鐘,多用肥牛與漢族商人換取。論價值,一口大銅鑼抵得上二三頭大肥牛,故資料有載:“豪強之家以數十牛易一鑼者。”小蛙鑼只抵得上一頭肥牛。鑼面外側鑄的青蛙,其含意,既表示招福進財保平安,又表示圖騰崇拜之意。所以,蛙鑼雖小,但最為貴重,稱之為“寶鑼”。
據考證,這種珍品,非黎家人所造,多為用大肥牛和漢族商人換取得來的。蛙鑼在黎家人的財產中可與牛、果樹、田園、竹絲與山林的價
值等量齊觀,屬于重要資產。黎家之所以把蛙鑼看得如此特殊、貴重,這與黎族民間流傳已久的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相傳,在很久以前,只有母子倆的一黎家人,世居七指嶺之旁,他們勤勞、樸實、善良的美德感動了天上仙女。仙女下到凡間來與孝子結成終身伴侶。不料,過后不久,七指嶺地區出現前所未有的特大旱災。小河干涸,樹木枯死,因缺水致使不少人死于非命。仙女目擊慘景,惻隱之心油然而生。為斗倒旱魔拯救黎民百姓,她飛返天堂,敲擊蛙鑼,為人間降大雨,解除了旱情。但她的仙衣被王母娘娘收回,無法重返凡間,后來,她想方設法,偷來一口鑄有青蛙的銅鑼,送給丈夫,并對他說:“旱災時,只要敲這口鑼,立即降雨,敲得愈響,雨即下得愈大。”蛙鑼的功力如此巨大,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傳遍了黎家的村村寨寨,蛙鑼便被黎家人視為風調雨順的象征。
從蛙鑼到蛙文化
在袁金華的藏品之中,不僅是蛙鑼上鑄有青蛙,在陶鑄的酒缸、水缸之上,也鑄有蹲著的小青蛙。除此之外,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圖案中,出
現得最多的一種仿生形象就是蛙紋。不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銅鼓、皮鼓及各種日常用具上,都繪有各種青蛙圖案,黎村必有一個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認為青蛙可以保證糧食的豐收,是黎家的崇拜對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個文化藝術表現方面,只有蛙形象貫穿了所有的領域。如:織錦、文身、刺繡、銅鼓(鑼)、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黎族文化中的蛙密碼,究竟如何解讀?海南民俗專家孫紹先對此有著深入的研究。
孫紹先介紹說,黎族的蛙文化,雖然尚未有學者給予深刻的揭示,但他調查研究發現,黎族對青蛙的崇拜包括生活崇拜和生產崇拜等。
黎族最早依水而居,如何駕馭江河甚至洪水成為當時先民最大的現實問題和最迫切的社會問題,青蛙這種動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岸上,水中可游,岸上可跳,自由自在,黎族先民向往能像青蛙一樣,既能在岸上耕種,又能在水中捕撈,躲避洪災。“蛙神”因此應運而生。青蛙能入水,能登陸,較之魚有更加讓先民感動欽佩的特征。蛙因而成了黎族上古記錄與傳說的主角。
早期社會農業是主要生產手段,雨水對農業是至關重要,決定著莊稼是否豐收。“蛙鳴雨至”這種現象先民無法正常解釋,從而把蛙看成是雨水的招致者,因而產生對蛙的崇拜。黎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以蛙祭求雨的古老習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