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周刊》發起多次文人畫論爭,劉斯奮再談文人畫——知識經濟時代到來 文人畫將迎來復興
■采寫:收藏周刊記者 韓幫文
近一年來,《收藏周刊》相繼展開多次文人畫論爭,劉斯奮、許欽松、盧延光、陳永鏘等著名畫家相繼參與討論,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嶺南畫壇一個重要的學術現象。
如果把文人畫論爭放到嶺南美術史,將具有怎樣的文化意義?又會生發出哪些新的命題?劉斯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希望更多人發表見解,不求最終答案,但求愈辯愈明。
“職業畫家只盯著畫畫,不利于出現大師”
收藏周刊:郭莽園曾直言,嶺南畫派之所以負有盛名,與政治脫不開干系。您如何看?
劉斯奮:有政治的因素,但也不僅是政治的原因。我們應該把嶺南畫派的崛起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去考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日趨危亡,國人窮究其原因,最終挖到了文化層面。激進之士力持否定。對于傳統中國畫,不少人提出革新的主張,比如康有為,他說“如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嶺南畫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收藏周刊:嶺南畫派主張折中中西,幾代人的藝術探索應該如何評價?
劉斯奮:一國的藝術或者文化,吸收外來的東西并不是壞事,應給予鼓勵。至于這種探索最終成不成功、如何走向成熟,那就要由歷史去驗證。在我看來,嶺南畫派將來不管如何發展,其所提倡的創新精神不會過時,其實踐也會從正反兩方面向我們提供豐富的啟示。如果說,嶺南畫派崛起的時代,救亡圖存是主題的話,那么到了民族全面復興的今天,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使中國美術在世界畫壇重新贏得尊敬。
收藏周刊:具體來說,今天,文人畫對于實現您所說的目標能夠起到什么作用?劉斯奮:首先,文人畫產生之初,是脫離功利的怡情養性,既不能以此去謀取功名,又不能以之去賣錢糊口,這促使文人畫家更關注藝術本體的追求,藝術格調也因此往往更陽春白雪。其次,文人畫的審美追求是形而上的,講求“主觀”的“妙悟”,而超離了具體的物象與技術的羈絆。藝術家的個性也因此可以充分釋放。最后,脫略了形之后,文人畫創作更強調節奏與旋律,這需要感情的徹底投入,而情感是藝術的生命。我主張振興文人畫,也只不過是借文人畫倡導弘揚這三種藝術精神。現在有些人反對提文人畫,但應該不會反對這三種精神。
收藏周刊:當今社會分工細密,畫家的職業化是普遍的現象,這會不會制約文人畫的復興?
劉斯奮:現在分工細密,許多畫家往往只盯著畫畫,而忽視其他方面的修養,這對于文人畫的復興無疑是不利的。其實又何止文人畫?對一切繪畫的發展都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大師的出現只是一句空話。但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必將開啟一個造就“通才”的時代。到那時,許多現在的“專業”又會回到“業余”的狀態,對精神和個性的追求,又將成為藝術的至高標準。
“徐蔣體系不會消亡,會作為一個流派存在下去”
收藏周刊:2003年,您剛接任廣東畫院院長一職,便倡導畫家“補文化課”,這在全國成為一樁新鮮事。您當時為何提出這一倡導?對于您的倡導,當時廣東畫院畫家的反響如何?
劉斯奮:美術史早已揭示了一條真理——畫畫,最終還是畫修養。藝術要取得突破,關鍵要在審美素質與文化修養上來一次大提升。而畫家都不缺技術,唯一缺的是文化、大智慧!這一提議在畫院內部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也引起了全國其他畫院的注意。當然,畫院內不以為然、不服氣的畫家也不少。話又說回來,目前很多中青年畫家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了,比如黃唯理、劉思東、林藍、崔躍等。這是一個好現象,我們對此應該樂觀。
收藏周刊:畫家不太重視提升文化修養,可能與美院教學有關。楊之光也曾坦言,目前美院的確不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而郭莽園也曾指出,美院之所以忽視學生詩書畫印綜合實力的培養,是因為徐蔣美術體系統治了一切。您如何看待他的觀點?
劉斯奮:也不能這么說。美院出現今天這種狀況,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其實徐蔣二人的文化修養都不低。在我看來,素描寫生這一美術訓練體系今后還會作為一個教學流派而長期存在。當然,它也要變,而且必然會變。同時傳統的、其他的研習方式也會興起,與之并存,從而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有人說廣東是“文化沙漠”這種觀點完全落伍
收藏周刊:近年來興起國學熱等文化復古思潮,甚至一些中小學生會穿上漢服,誦讀典籍。您如何看這樣的現象?
劉斯奮:歷史表明,許多社會大動亂之后都會有一股文化復古思潮。比如唐代的古文運動、明代的詩歌復古思潮。文脈由動亂中斷,后人模仿前人,將文脈承接、延續下去是積極的事情。我們的文化經過“文革”,氣脈又一次被斬斷了,承接的必要毋庸諱言。但是,對于傳統文化,不能完全復制,一味摹仿,就成了假懂。對于國學熱,也不必大驚小怪,有一部分人感興趣,去促進一下風氣不是壞事。
收藏周刊:現在,廣東在號召建設文化強省。而在北方學者看來,廣東文化缺少厚度。您如何評價這樣的觀點?
劉斯奮:現在還有人說廣東是“文化沙漠”,這個觀點是完全落伍的。在我看來,古代文化在中原,可分為精英與民間兩種;而廣東文化是近代文明,在精英與民間之外又多了一個文化產業。據統計,廣東文化產業份額占到了全國的5%,這是非常厲害的。我敢說,廣東美術的亮點也許在動漫。
收藏周刊:廣東的文化產業是強項,但藝術品市場卻異常低迷。今年廣東春拍總成交額僅6.7億元,僅是全國的2.4%。對于這樣一個尷尬的數字,您怎么看?
劉斯奮:廣東藝術市場低迷,主要還是人們消費習慣的問題。相比于上海人講面子,廣東人愛吃,注重肚皮的享受,不喜歡戴花,喜歡吃燒鵝。(笑)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媒體啟發大家喜愛藝術,欣賞藝術,收藏藝術。
收藏周刊:但全國各地藝術品市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泡沫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劉斯奮:這主要是資本炒作與送禮文化影響的。你看市場上,關山月、黎雄才比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的價格還高,難道因為“關黎”的藝術成就比“二高一陳”高嗎?這只不過是一些人手上有“關黎”的作品,而缺少“二高一陳”的作品,就大肆炒作,把價格抬高。一些藝術家的成績被吹得天花亂墜,但終歸要被歷史淘汰掉。真正的大師是一般不會在當時就被大家看清的,能讓大家看清楚,那就不是大師了,因為大師的思維是超前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