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不如美器”,茶具是茶文化歷史發(fā)展中的最重要載體。茶文化在唐宋達到第一個高峰,陶瓷制和金銀制的茶具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有了質(zhì)的飛躍。成套的茶具使用在唐代后期蔚然成風。茶盞、茶碾、湯瓶等都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器物種類。其中,陸羽認為越窯茶碗最好,最適合飲茶。到了宋代,趙佶則認為建窯黑釉茶盞最為符合當時“斗茶比色”的喜好。
■整理: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唐
煎茶須放鹽,鹺簋制成盒罐狀中國人最早發(fā)現(xiàn)了茶葉的實用價值,在經(jīng)歷了藥用、食用兩個階段后,魏晉南北朝開始茶作為飲料流行。唐代中期,飲茶成為一種時尚,宋代以后,茶葉文化更是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重視,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從宋開端,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陶瓷茶器在唐代后期正式從一般生活陶瓷器中剝離出來,到了宋代,陶瓷茶器更是成為許多窯場的生產(chǎn)重點。陸羽《茶經(jīng)》認為,當時煎茶飲茶必備器具中,可用陶瓷制作的有鍑、鹺簋、碗和熟盂。
鍑是煮水用具,一般以生鐵制作,但陸羽提及江西洪州窯曾用瓷來制作,認為“雅器也”。其實,陸羽認為的“瓷鍑”應為陶器,只是目前未在洪州窯發(fā)現(xiàn)此類物品,還有待發(fā)現(xiàn),但相信在唐代應有陶制的鍑。
鹺簋是用來放鹽的,唐代煎茶在水初沸時要加鹽調(diào)味。鹺簋一般是小盒形狀,也有制成小瓶小罐的。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鹺簋”被皇家設計成一個枝蔓纏繞的荷花形狀,成為“銀涂金鹽臺”,是最高級別的皇家茶器。現(xiàn)在留存下來一定數(shù)量的唐代盒子,越窯、邢窯、長沙窯、鞏縣窯都有,其中就有非常多的是屬于茶器。越窯秘色瓷碗堪稱其時代表作茶碗是用來直接喝茶的茶器,陸羽認為越窯茶碗最好,最適合飲茶。他認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陸羽為我們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標準,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唐代半升約為我們現(xiàn)在的270毫升。臺北故宮(微博)的廖寶秀曾對唐代茶碗進行測量,推算出當時茶碗應為高3-5厘米,口徑13-15厘米,敞口,直淺腹碗。
盞也是唐人對茶碗的一種習慣稱呼。隨著唐代茶藝的發(fā)展,盞托成為茶碗配套的一部分,最先的漆木制盞托,繼而與茶碗配套的陶瓷盞托也開始流行。
浙江寧波博物館(微博)藏有一件國內(nèi)罕見的唐代秘色瓷荷花盞托,1975年寧波市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由茶盞和盞托組成。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盛開蓮花,內(nèi)外素面無紋;盞托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富被風吹卷的動感。盞托青釉亮潔均勻,胎釉結(jié)合緊密,胎為淺灰色,堪稱越窯秘色瓷代表作。
法門寺銀質(zhì)鎏金茶碾“最華麗”
碾在唐宋時期是非常重要的茶器具。唐代茶葉有粗、散、末、餅四類,而以茶餅為主,煎茶都是以茶末入湯制成。現(xiàn)在看到的多為陶瓷制碾或金屬制碾,各類陶瓷制成的碾在現(xiàn)在眾多窯場中都有發(fā)現(xiàn)。瓷制碾質(zhì)地堅硬,便于清潔。
而史上最華麗的茶碾莫過于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銀質(zhì)鎏金茶碾。《衣物賬》記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兩。”這是唐僖宗供奉給法門寺的宮廷茶具,制作之精美實屬罕見。
現(xiàn)在看到的比較完整的成套唐代茶具,是藏于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套滑石制茶器具,有茶碾、風爐臺、風爐、茶釜、茶器臺,茶器臺上置放有茶碗、茶托二組、茶盤、茶瓶、單柄執(zhí)壺。這套茶器具尺寸很小,它們不應該是實用器,而是明器,但從中也能看出成套的茶器具的使用在唐代后期蔚然成風。
宋
“煎茶法”是唐代主要的烹茶方式,而到了兩宋,“點茶法”是茶道的絕對主流。“點茶”和“煎茶”最大的不同是在投茶上。“煎茶”是湯水在二、三沸之間投茶,而且投茶之前要調(diào)鹽。“點茶”不再加鹽,茶葉也不放在沸水中煎煮,研末的茶葉在茶碗中調(diào)成膏狀,用二三沸的水直接充點成茶湯。當邊沖邊點以竹制的茶筅或銀制的茶匙在茶盞攪拌“擊拂”時,茶湯表面泛起之乳花,給文人茶人以想象創(chuàng)造的靈感。
細長流茶瓶是宋代典型造型點茶都是用碾成極細的茶粉,所以與碾作用相似的各種陶瓷制擂缽紛紛出現(xiàn),又稱碾缽。擂缽在唐代和宋代很多窯場都有出現(xiàn)。
湯瓶又稱茶瓶,是點茶的重要器具。蔡襄《茶錄》說“瓶要小者易侯湯,又點茶注湯者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茶瓶都有細長的流,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一些宋代細長流的注壺,在宋代多被用作茶瓶。這種茶瓶是宋代典型造型,各大窯場都有生產(chǎn)。
茶色貴白,建窯茶盞黑又厚
茶盞是宋代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類。點茶是在茶盞內(nèi)最后完成的,需要用筅擊拂茶湯,在盞面形成乳花。斗茶因此盛行,就是比試人們的點茶功夫,比的是茶湯色,當時標準是“茶色貴白”,另外就是比乳花,色白且水痕晚者為勝。斗茶先斗色,這使得宋代黑釉茶盞非常流行,其中以建窯為最。
趙佶對點茶斗茶所用茶盞的色澤、尺寸大小都有詳細論述,他認為建窯茶盞最為符合。蔡襄則從注湯炙盞的角度出發(fā)推崇建窯茶盞,因為“凡欲點茶,先須情盞令熱,冷則茶不浮”,一些過于薄的茶盞反而不適合點茶,符合此條件的吉州窯茶盞在當時也受到人們喜愛。
唐宋以后“煎茶法”和“點茶法”逐漸不再流行,各地的陶瓷窯場不再生產(chǎn)那些茶器具,它們因此也就不再出現(xiàn)。
特寫
皇宮權(quán)貴喜好金銀器反哺陶瓷器造型工藝
陸羽《茶經(jīng)》所提的茶器具是在文人茶人中流行,而皇家貴族們使用的則喜好金銀器,陜西法門寺出土的茶器具是當時皇家使用的,是最高級別的茶器具。
金銀茶器具的使用者雖然是皇宮權(quán)貴,當它們出現(xiàn)以后,反過來對陶瓷茶器產(chǎn)生影響,這不僅反映在造型上,如仿西亞地區(qū)的帶把杯、長杯和海棠式杯等,都可被當作茶器,也都出現(xiàn)在陶瓷類茶器造型中,而金銀器的捶碟、模制等技術(shù)都影響到了當時的陶瓷器制作,花口、折棱和高圈足等都是受了金銀器工藝的影響。
本版圖文來自《文物天地》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