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收藏的人,很多都是得益于父輩的熏陶。藏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古藝術品鑒藏家李杰便是其中之一。一直以來,廣州古玩街成了他和父親出現身影最為頻繁的場所。接觸的次數多了,李杰的興趣便一發而不可收。
●大藏家迷上小玩法
起初,李杰接觸的是竹木牙角之類的東西,后來被珠飾文化的內涵及其背后隱含的故事所吸引,因而對藏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興趣,并著手研究佛像、法器和一些雜件類物件。
在古佛像收藏方面,李杰略有心得。如何在中小型造像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收藏空間,在他看來,定位很關鍵。首先是藝術性。“有些藏家覺得佛像越老越好,年份越高越值錢。其實并非如此。元明清時期的藏傳佛像受到很多(比如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我國本土等地區)造像風格的影響,審美迥異。”其次是宗教性。收藏佛像藝術品時間較長的人,或多或少對其宗教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收藏佛像脫離不了宗教含義和富于表現力的細節。”最后才是年份。
與收藏大型佛像的玩家不同,李杰較為側重具有美感、尺寸袖珍、工藝精細、時代特征明顯的小型古佛像,也就是業界人士所稱的“寸佛”、“隨身佛”。
說到偏愛隨身佛的原因,李杰來了興致:“小型古佛像方便收藏、隨身攜帶,較之大型佛像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趣;另外小型古佛像體積雖小但不乏精品,其中更有尺寸袖珍而做工細致入微的‘小像大作’珍品;再有小型古佛像較之價值被不斷推高的大型佛像,前者的市場升值潛力更大,投資成本更低,風險自然亦更小。近兩三年小型古佛像收藏在國內逐漸升溫。北京翰海曾經推出的‘懷抱浮圖-隨身佛專場’即是一個例證。”可能這正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不隨波逐流。
隨著浸淫日深,李杰發現每個城市的古玩市場都有其短缺的物件。比如廣州的古玩市場偏向于瓷器、竹木、玉器等,藏家也比較認可。然而藏傳文化類卻甚少,偶爾也就是一兩件。“也許是天性使然,我就是喜歡藏傳的東西,流傳得越少越對其著迷。”李杰笑著說。
“以藏養藏很重要。藏品的數量是既定的,只是在藏家手里流來流去。藝術品收藏是一項以個人精神文化素養為基礎的藝術行為;藝術品投資則是一項以藝術品為投資載體的商業行為。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玩收藏尋求的是心理的滿足感和精神的陶冶,繼而在收藏的過程中得到一種精神的寄托,這也是李杰所追求的。
●佛像市場遠未飽和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佛教的廣泛傳播之下,佛教藝術開始盛行。佛像的出現,與古希臘文化、雕塑技藝的傳入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大乘佛教思想形成后,于公元1世紀前后,佛像才大量出現。佛教造像大致可分為如來像、菩薩像、天部諸神、憤怒神像、比丘像等。這些佛像或供奉在寺廟,或安置在石窟,或陳設于佛堂,或隨身攜帶等。
20世紀80年代,鎏金銅佛像引起了國際市場的重視,近幾年,也受到了國內買家的青睞。此前,蘇富比(微博)、佳士得(微博)兩大拍賣公司均有佛像拍品出現。2004年,中國嘉德(微博)、北京翰海、天津文物等內地拍賣公司分別舉辦了佛像專場拍賣,成交價格令人矚目。不管是出于對佛像藝術的虔誠與信奉,還是源于其歷史、文化、藝術、宗教底蘊的深厚,不可否認的是,佛像在收藏市場“火”了起來。一路上揚的價格也使眾多買家趨之若鶩。
北京翰海“佛說四季-金銅佛像”專場已于9月28日收槌,此次成交情況正在統計之中。“翰海總共舉辦了20場佛像拍賣,佛像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價格一直處于穩步上升的狀態。”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佛像法器部高級業務經理劉振河說。
“藝術品本身就是起源于民間,并以民間發展為基礎依托的特殊的藝術類別。這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質決定的。”李杰告訴新金融記者,一個藝術品收藏專項,由民間散漫發展至被收藏投資業界集中、專業化地推廣直至趨于熱門,都有一個比較恒定的潛在過程。如果說某個收藏專項在民間的發展過程是相對自由散漫的,那么當其被“專業化”的過程開始,發展的方向性就更為明確,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也隨之升級。這是收藏投資界的“操盤手”們以及廣大受眾的興趣取向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佛像收藏實際上也是緊隨其步伐而走,它既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制約,也受到收藏界及收藏群體的影響。
“佛像在收藏投資業界的市場占有率遠沒有達到所謂的飽和階段,價格還有不斷上揚的趨勢。”李杰說。盡管如此,國外對古佛像藝術品的鑒賞收藏起步比國內更早。與國外相比,國內的佛像成交價還是偏低。
李杰認為,這首先緣于“歷史原因”,也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整體氛圍有直接關聯”。劉振河則表示:“這兩年國內的佛像成交價已超過國外市場,而國外市場已呈現出明顯缺貨狀態。拍賣出高價的大多是高古石刻造像或木雕造像。”
“藝術品收藏市場對專項收藏品的細分要達到‘成熟化’和‘透明化’,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而且這種成熟和透明是相對的。藝術品收藏依賴于人們主觀的經驗、審美、價值取向等因素,因而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細分在宏觀引導、微觀梳理方面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其發展方向與趨勢,有很大的比重取決于收藏人群總體素質的提升和意志的變化。” 李杰說。劉振河也贊同此類說法:佛像算是古董珍玩中的一個小門類,真正留存下來的精品幾乎都保存在寺廟中,市場存世量有限,很難做到市場再細分。
近兩年來佛像收藏的投資客愈發增多,很可能招致大量的金融資本介入。對此,劉振河肯定地說,隨著國內拍賣市場的逐步規范,佛像市場在國內的真正價位還沒達到,大量的金融資本介入不僅是必然而且是良好的時機。
來源:新金融觀察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