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8某個周日的下午,張思永在自家“有時間”咖啡店接受了99藝術網的采訪。好事需多磨,采訪中途,由于種種原因,曾兩度被打斷。他告訴小編,晚上他就要飛回南昌,去處理在青云譜區千年時間畫廊的一些事務。
在紅土地播撒當代藝術種子 三空間各司所職
在798藝術區做畫廊有著十多年的經驗的張思永在江西南昌共有三個空間,分別是:千年時間當代藝術館、南昌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八大山人千年時間畫廊。
這三個空間側重點各不相同,當代藝術館坐落于江西賓館院內,到今年已經有五個年頭,是首個在南昌成立的現當代藝術非營利機構。這五年里,基本每個月會舉辦一次展覽,參展藝術家構成60%是江西本地學院派人士,40%則來自江西以外,譬如北京。
南昌當代藝術博物館是基于五年的準備,經過國家文物局的申請備案,江西省文化廳、南昌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批準,以千年時間當代藝術館的名義申辦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這一民間博物館,經過兩年的建設,兩千平米的空間已經蓋完,初步正準備試營業。作為館長兼法人代表的張思永捐贈出六百件作品,作為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庫存部分。博物館責任有三:一是梳理江西籍藝術家的展覽脈絡;二是邀請江西籍藝術家來館內做展覽;三是充實館藏數量。
藝術館需要生存,博物館需要壯大,很多藝術家需要張思永的幫助和推動,怎么辦?此時得有一個能夠供給的渠道,就是畫廊。位于青云譜區的八大山人千年時間畫廊應運而生,走的就是純商業路線。主要經營江西的水墨畫,包括省內各大學院及畫院美協的教師,江西籍在京的藝術家。畢竟在江西,傳統的水墨市場比當代藝術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被消費。
三個空間,走三種路線:一個主打政府文化形象,一個側重千年時間藝術館自身品牌,另一個走商業的“資源整合”路線。張思永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漫漫拓荒路 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一群人來努力
張思永在長沙也有千年時間當代藝術中心,他告訴記者,在南昌做當代藝術非常之難。在南昌投入的力量遠遠大于長沙,相較之下,卻仍然處于下游。此前,和銀行合作過五次當代藝術與理財的VIP品鑒活動,卻發覺那些人對藝術無動于衷。
回憶起2003年在南昌美術館所做的吳冠中展覽,張思永記憶猶新。由于吳冠中的號召力,當時的省長、市委書記全都前來觀看展覽,接受藝術的洗禮。但此后的展出時間,前往參觀的人數卻寥寥無幾。
千年時間當代藝術館所在之處,江西賓館的工作人員幾乎不會到館內來參觀。那些人對藝術發自內心的真正不熱愛,所以當代藝術是給有需要的人看的,不需要的人根本不跟他對話,也不跟他做服務,張思永如斯評論道。
由于缺乏政府的宣傳普及,民眾不感冒,贊助也不好拉。一場展覽做下來,勞心勞力卻收效甚微。這些難題,一一擺在了他的面前。
江西各個高等院校,尤其有美術類的,美術教育,絕大多數停留在八十年代水平,美術史基本上沒有任何發展,美術專家少之又少。批評家、策展人、美術史家,具有強烈的個人主張觀點的學術專家,幾乎沒有。但從這一兩年開始,有一些美術史博士陸續回到江西任教,也與張思永達成一些共識,這時的他又看到了一些希望。
期待良性市場 強調藝術的“現場感”
藝術是什么,藝術是一個城市的背面,名片的背面是政治、文化、經濟。政治、文化才是經濟,完全搞經濟發展,完全搞政治主張,但是你沒有文化做支撐,沒有文化內容極大的豐富它,賦予它一個鮮活的思想,政治和經濟都不成立,都沒有辦法做到民心所向,這就是問題。
自從千年時間當代藝術館開辦以來,江西陸陸續續有五、六家畫廊也開動起來,但是遺憾的是有的開一年就關了,有的開一年、兩年就變成完全癱瘓制的,有的開個兩三年就變成家庭式的,不對公眾開放,平常也不開門。張思永期待市場,期待一個好的規范的良性的市場,而不是一個私人的市場。
畫廊現在會在江西各大學院特聘教授,與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在展廳里進行溝通、交流。張思永認為一個有經驗的老師無須站在講臺上夸夸其談,一定要站在一個實效的空間,就著作品、展覽理念、當今的風格、樣式和學生們探討,才真正對他們有作用。在場你就有發言權,如果你不在場,那么想象中的藝術是無趣的。
“藝術南昌”的想法 我很早就提過
當藝術長沙還沒開始的時候,張思永已經跟南昌相應的官員和學院的教授探討過“藝術南昌”這一概念,有點類似藝術北京、藝術香港藝博會。卻因為缺乏主要的贊助商,使得這一想法遲遲無法落到實處。
南昌當代藝術博物館還處在試運營階段,碰到了一些問題,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一旦條件允許,我一定會請一個大的專家操刀為江西來做當代藝術的雙年展或者是藝術節,或者是藝術博覽會,張思永激動的說道。
這些,完全能夠為一座城市塑造獨特的藝術性格,城市精神,甚至塑造城市核心的靈魂。只剩物質,現代人的精神趣味就沒了,精氣神就沒了,唯有當代藝術的刺激,當代藝術的主張,當代藝術的理念,當代藝術的風骨能讓大家受一些啟發,得到一些影響。所以,南昌很有必要做以自己城市命名的當代藝術主題的博覽會,藝術節以及三、雙年展。
寧做雞頭,莫做鳳尾 今后的工作重心將轉往江西
“北京未必需要我,我已經為北京奉獻二十年我的青春,差不多了,我可以轉戰戰場了。”張思永告訴同為江西老鄉的記者,江西是他的家鄉,那里有他的親朋好友,也有他的空間,他要為所有在北京的江西籍藝術家做個引導。
張思永注重團隊的培養,與圈內各人士溝通以及對政府、企業傳播當代藝術。他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當代藝術在南昌從不毛之地,經過張思永的五年努力,即將種子發芽。現在也有很多本南昌土畫廊來北京,將798千年時間畫廊作為范式進行參觀考察。在張思永心中,總是回蕩著一句話:江西人民太需要我了,我也需要他們,因為沒有他們我去的意義就蕩然無存。
“說得有點兒過,但是這個事情就是這樣的。”在訪談的結尾,張思永如是說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