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9月25日,“古韻新風——吳悅石書畫精品展暨北京會心閣國藝展演”,在北京會心閣國藝中心隆重舉辦。本次展覽由收藏投資導刊、北京會心閣國藝中心共同主辦。屆時,會心閣國藝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啟用。
同時推出的吳悅石書畫精品展,是明年即將在國家博物館(微博)舉行的吳悅石大型作品回顧展的前奏。此次精品展共展出吳悅石先生花鳥及鐘馗人物等系列作品百余幅,其中《八駿圖長卷》等作品均為首次公開亮相。此次國藝展演推出了會心閣沉香、老茶、古琴、紫砂收藏展,及聞香品茶、插花撫琴等表演,特邀中國香學傳人張丹陽示范古典香道,內容豐富,讓觀眾盡享古風神韻。展覽還推出了沉香雕刻展,包括世面不多見的海南奇楠和清代伽楠筆筒珍品,是此次展品又一亮點;同時展出的還有當代紫砂大師的作品。
會心閣棲身頤和園路,毗鄰頤和園北宮門,建于璽園主體建筑內,近鄰北大、清華等高校,坐擁區域文化之利,擇地得天獨厚。會心閣,取自《禮記﹒月令》中“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之意。人與人、人與物相悅,只在會心,不必言說,自然妙不可言;會心一刻,當超越千年,與古人神相往來,了無所障。
會心閣創建初衷,基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志在將千年傳承的“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的生活復興于當下,面向世界重啟一個“鮮活立體”的中華文化之窗,更為中國當下復原一份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意產業。
會心閣內處處透著主人匠心,古樸無華,法古至簡,器具自然本色,文質雅趣,呈現一派宋人遺風神韻。會心閣將香修、琴修、茶修、花修等古品體驗、品鑒、收藏融于一體,集焚香、品茶、插花、掛畫等文人雅趣于一室,試圖為繁忙的世人提供一處古風大雅、涵智拙真的場所。會心閣崇尚自然與人的合和,并為之將天地靈性匯聚于一處,以舍我其誰的責任與使命,為眾方家奉獻出一個中華文化與古老民族工藝的展示交流平臺。為此,會心閣的存在是多元的,既可承辦高端商務會議,亦適于香道、茶道、插畫、古琴與書畫等方面的修學,并備設多處供八方師友切身體驗和交流的雅致空間。
會心閣主人李慧琳是一位執著而充滿愛心的女士,她說:“會心閣是我精心打造的文化場所,從設計到裝修我都是事無巨細,事必躬親。這個地方承載了很多藝術家與藏家對千古文化的愿心,我們聯手將這一立體鮮活的文人雅士的生活狀態呈現給大家。會心閣本身就是一個承古納新的創意過程,我堅信它提供的將是一個文化尋覓之所,一個身心悅然的雅集。”她希望會心閣在成為文人雅士云會之所的同時,還希望有人加入她的志愿行動,就是用實際行動去推廣和踐行中華文化精髓,圍繞詩書禮儀和琴棋書畫不同主題,策劃和開設系列課程與實踐活動,以期吸引有此識見的成人和其子女參與其間,深入研讀和踐行中國傳統文化。
此次吳悅石快意齋擇此地舉辦畫展,亦因與會心閣志同道合。
吳悅石國學底蘊深厚,書畫藝術兼備。他出生于1945年,12歲拜北京中國畫院王鑄九為師,14歲參加北京市少年宮國畫組,16歲進入中國畫院深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便有幸深得畫壇耆宿親授,為著名國畫家王鑄九、董壽平入室弟子。吳悅石在經年專業研學之余,始終不忘研讀國學經典,此方面素養可從其文論與詩詞中見工夫。
青年時代的吳悅石寫生創作深入生活,并為之游歷天下攬勝于異國人文自然。1980年始在北京、南京、哈爾濱、深圳、山東、香港、臺灣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80年開始在中央美術學院(微博)、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首都師范學院、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美國洛杉磯亞洲藝術研究中心等地舉辦講座。閱千山萬水,歷世態冷暖,悟自然天道,傾情于毫端指頭,終使其作品疏朗、灑脫、遒勁、蒼辣、奇崛、生動。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出版社總編輯程大利評說:“在當代,悅石的畫是離古人最近的,尤其是人物和花鳥。就筆墨質量而言,同輩人中少有能與其匹敵者。無論用筆和指畫,道理相通,忘法法生,舍美美至,是中國畫正途。”
吳悅石說:“成功的畫家應先是思想家,思想境界高下有別。否則徒事丹青,矻矻窮年,也只是畫者,而不知畫為何事。所以讀書卷以發之,廣見聞以擴之,于思想者乃方法而已,于無思想者乃方向或終極追求。”思想即文化和識見,這也是藝與技最大的區別和不同。自古文人書畫備受追捧,皆因才藝并茂故。
功到自然成,德高譽自來。吳悅石潛心作畫、低調為人,并沒有因之躲在快意齋過悅己人生。他深厚的國學修養和對繪畫理論的研究,并精于書畫鑒賞,使他近年來也兼職頗多。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東方美術交流學會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國史編修館研究館員、美中收藏家協會顧問、中美文物學會名譽會長。
金秋佳日,開業與畫展共啟,邀眾同聚,在沉香和奇楠的馥郁芬芳中相遇,一起徜徉在國畫大師墨寶神韻中,目光遇處必當會心一笑,恍如千年重逢,了悟化境人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