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羅義)“當初買回來是全新品,為何放置一年后就成了這副模樣。”看著自己珍藏的一本上世紀70年發行的郵票年冊,正逐年變質,家住常青花園的周先明心疼不已。業內人士表示,殘破票經處理后重生,以新票價格售出,已成為業內潛規則,投資者購買早期發行的郵票時要多留心眼。
周先生出示的這本郵冊包含上世紀70年代發行的多套JT票,現通過目測郵票上“褪色”、“發黃”、“脫膠”等各種瑕疵已顯露無疑。周先生告訴記者,這些套票是一年前通過網絡購買,價值2萬余元,由于均是早年JT票,在接到郵票時曾一枚枚檢查,“看不出問題”。
令他疑惑的是,這些票平時都放置在恒溫保險箱內,不可能是受潮而引起。但為何僅僅一年時間里,郵票接連出現問題?
眾所周知,郵票收藏注重品相,特別是早年發行的稀少郵票,全品與5成新相比,價格就存在天壤之別。但記者注意到,近期各大投資論壇及江城實體店,均對發黃、無膠、殘破的舊票采取高價回收。
武漢收藏品市場一位資深郵商透露,高價回收的舊票通過一系列處理,往往能賺取暴利,利潤比賣新票甚至高出數十倍,“一枚全品仕女圖小型張售價1200元左右,出售一枚利潤僅幾十元,但如是有折痕或無背膠,發黃的票,收購價僅四五百元,經過簡單處理后又可當全品賣出”。至于何種手段,他稱這是業內潛規則。
武漢收藏家協會郵品專委會相關人士透露,發黃、脫膠的票,一般可用化學水劑處理洗凈,這樣的化學水劑僅幾元錢一包,然后背面刷膠,當新票出手,由于受到化學污染,最初一兩年可能嶄新,但過不了多久,郵票就會加速變質。
另外,早期編號、文票、老JT票,實寄封價格往往超出新票數百倍的價格,這也令不法商販看到商機,用收購來的品相差、甚至殘破的票來制作實寄封,這樣可以掩飾因郵寄過程造成的傷害,也更容易讓人放下警惕心理。
該人士提醒,早期處理的舊票一般肉眼很難辨別,投資者在購買高價郵票時應配備高倍放大鏡,遇到一些價格相對低廉、票面模糊、褪色、背膠不均勻、郵票齒孔僵硬的郵票,就該多留個心眼。
這枚當初購買的“全新”票,在放置一年后原形畢露,背膠發黃,齒孔倒向一邊,明顯是經化學清洗后的二次刷膠票。本報記者 孫辰 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