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時候讓中國大眾知道托尼·克拉格了—這或許是繼“現代雕塑之父”羅丹、“最偉大的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之外,第三個在國際建筑界響當當的名字。
托尼·克拉格在英國當代藝術界的領軍地位也毋庸置疑。1988年,他獲得了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大獎“特納獎”,并于當年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02 年,他獲得蓬皮布魯克雕塑獎,2007年獲得日本皇家世界文化獎。2010年1月,他在巴黎盧浮宮舉辦個展,成為首位在盧浮宮舉辦個展的在世藝術家。
從北京、成都,再到上海,這次,托尼·克拉格的“中國個展”走了三個城市,帶來了大約50件雕塑作品和100多件繪畫作品。“我不喜歡墻壁上那個巨大的Tony Cragg,必須去掉。”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布展期間,他對時代周報記者抱怨,“我從來沒有見過哪個展覽,會把我的名字刷得那么大,這么大的字會影響作品的視覺效果。”
為了這一點,他與他的團隊甚至一度罷工。托尼·克拉格或許并不理解美術館方面的善意,就像他不理解,為何同館做展的藝術家王小慧女士,要在場地外設立一整排帳篷販賣鮮花和零食—而那竟然也是她藝術展覽的一部分。當然,他并不認識這位旅德華人藝術家,雖然他已經在德國居住了二十多年,與現代舞大師皮娜-鮑什是多年老友。
“觀眾參觀展覽,主要是來看作品的。我在展館門口放了我的個人介紹,觀眾進門的時候就會看到。” 托尼·克拉格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
“材料萬歲”
生于1949年的托尼·克拉格,最初的職業是一名天然橡膠實驗室助手,在那里,他接觸的是原子和亞原子的科學世界,這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他創作雕塑的想象力。1979年,他搬到德國伍珀塔爾居住,定居至今。
“伍珀塔爾是一個古老的紡織城,不過我們居住的區域風景秀麗。我的工作室旁邊就是一個巨大的自然保護區,山區多森林,我常常能看到小鹿或者其他的動物跑進我家的花園。歐洲的很多城市,不僅是伍珀塔爾,還有科隆、杜塞爾多夫、亞琛、多特蒙德等,在工業時代積累成了一個個規模巨大同時有趣無比的地方。比如我居住的地方,開車45分鐘之內能找到15個美術館,供人們參觀當代藝術,這不是其他地方可以做到的,而且那里還有18個歌劇院。這就是產業形成的本質。而我的作品,很顯然某種程度上也是工業時代的產物。” 托尼·克拉格背對著他的一座座雕塑作品,向時代周報記者談論雕塑和藝術時,常常雙手時而抱胸,時而托腮。
他的作品里在很多方面都融入了工業元素,比如材料。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回收廢棄物為原料,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作過《大教堂》(鋼)、《非洲文化傳奇》(塑料)、《絕對的雜食者》(石膏、木頭);后期則多采用傳統原料,如木材、青銅及大理石等為媒介,表達人類身體的抽象之美,《稟賦》(青銅)、《木質水晶》(木頭)、《伙伴》(玻璃纖維)則是近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材料就是一切,材料萬歲。” 托尼·克拉格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材料是我對自我探索的關鍵。我還年輕的時候,是貧困藝術和波普藝術的天下,杜尚的影響深遠—而且那時候我也沒有太多錢—所以,那時候我依賴于我能找到的材料,并根據材料創作作品,樂此不疲。總的來說,材料給了藝術世界,以及我本人巨大的創作空間。我認為那是20世紀藝術爆炸的基礎—一個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工業時代多種材料的生產,讓藝術家有太多選擇。70年代我還是個學生,尋找材料創作作品,而現在,可以說我能夠讓材料變成任何人們意想不到的、我需要的形態。”
托尼·克拉格雕塑作品中常見的表面紛繁復雜的特征,在作品《構想》(青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些模壓成型的塑像,每一個表面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印刷文體文本。出于對形狀的不斷演化以及形態學的興趣,《構想》在總體的本質上屬于座椅與身體的混成。《碎片》(木頭)則以斜翅的楔形姿態反映出運動的比喻,而木質雕塑構造的方式,以及與極簡主義雕塑反其道而行之的雕刻手法,同樣與標題呼應。簡而言之,《碎片》是一件典型的克拉格木質作品,在觀眾面前呈現了復雜的人類環境學謎題。
大型銅雕作品《是耶非耶 It is, it isn’t》(銅),則建立在最初一組相互靠攏的木樁的基礎上,在那之上,克拉格創造出更大、更密集、更紛繁的雕塑造型,充斥著模棱兩可和雙重的形象。克拉格給雕塑作品起的那些名字,很多都暗含著介于兩種意識之間的“中間地帶”狀態。這些名字都與運動、活力和心理學相關:既關乎人類思維,也關系到雕塑本身。《伙伴》(玻璃纖維)在最近的展出中占據了中心地位,代表了克拉格作品相對新近的發展。這是一件有力的球莖狀作品,各個部分都向周遭空間中膨脹出去,向觀眾伸展開去,作品中相互捆綁、難解難分的細節得以充分呈現。
托尼·克拉格對雕塑藝術的貢獻,就在于他呈現了雕塑藝術創作的過程。在他的作品形式感和創作觀念的表達上,都可以看到他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敏銳觀察、嚴密的理性思維和不斷創新的活力。“藝術的美妙就在于,你可以從另一個人的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通過他們的感官去感知這個世界。這是純粹個人的體驗。這是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的特權。” 托尼·克拉格說。
“雕塑家不是參加奧運會”
作為英國大使館“藝述英國”項目邀請而來的藝術家,托尼·克拉格被介紹為“可能取代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不過,當克拉格本人了解到這一細節時,表示了強烈反對。“我怎么可能取代亨利·摩爾?當雕塑家又不是參加奧運會(意為相互競賽),我跟亨利·摩爾根本沒有可比之處。”
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以其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聞名。1917年,摩爾年滿18歲,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正酣,摩爾應征入伍,成為團里最年輕的士兵。在Cambrai戰役中,摩爾被毒氣彈襲擊受傷。康復后,他成為體育教練,直到戰爭結束。戰后,摩爾作為退伍軍人,享受資助繼續接受教育。1919年,他成為利茲藝術學校的第一位雕塑專業學生,為此學校不得不專門為他建造了一個雕塑工作室。
一戰之后,亨利·摩爾成為一個“超級明星藝術家”,在戰后重建的一些重要地區如Harlow和Stevenage兩座英國新城,創作了許多巨制作品。二戰爆發后,摩爾辭去了他在切爾西藝術學校的教職,成為一名戰爭藝術家,創作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繪畫作品,以反映在地鐵中躲避轟炸的倫敦。這些繪畫為摩爾贏得了更多的國際聲譽。
“我曾在不同的場合遠遠地瞧見過亨利·摩爾,不過我與他本人并無交往。如果你看過摩爾的作品,你會覺得他的作品精妙絕倫,但同時你會發現他只關注歷史。曾經有人問亨利,他的創作靈感來源是什么?他回答說:畢加索和大英博物館。而我,從來不在作品里玩弄歷史概念。而且他的作品太過于龐大,甚至可以說臃腫。他覺得自己可以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家,這種想法顯然不切實際。他可以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但肯定算不上歷史上最偉大。”克拉格說。
“當然你也不能說,他的作品是過時的。什么又算過時呢?我覺得杰夫·昆斯的作品才叫過時。我很喜歡摩爾的作品,我覺得他是個偉大的雕塑家,但并不能因為我們都是英國人,我就要拿來與他比較,就要以他的方式創作。”
與亨利·摩爾作品為人津津樂道的深刻寓意不同,克拉格拒絕詮釋自己的雕塑作品。“如果可以用語言表達我想要表達的東西,那我應該寫一首詩,而不是創作一件雕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