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本報記者 黃凌燕 繆星象 文/圖
本報訊 昨日下午3時許,涵江涵三路蒼然后度片區安置房工地門前發現一處清代古墓。經文物專家鑒定,古墓為一般人家土墓,由于不具有研究價值,古墓將被回填。目前,墓主人后裔領走了古墓的墓碑。據了解,此墓原在地面上,20多年前因道路施工漸入地下,現在又隨城市發展“浮”出地面。
記者看到,古墓位于涵江蒼然后度片區安置房工地,那里一個圓形坑地,底部散落著紅磚,這是三個拱形墓室,棺槨已經碎成黑色碎片。“沒什么寶貝。”一位圍觀的市民看到這個“簡陋”的墓葬有點失望。不過后度村的吳先生非常激動,他是這個清代古墓墓主人的后人,“上世紀80年代這個墓還這里,清明的時候我們也會祭祀。”吳先生說,這個古墓年代久遠,也說不清是自己幾代的先人,不過再次見到這個墓葬,全家都很激動。他們將把墓碑和先人遺骨妥善安置起來。
莆田文物專家程德魯告訴記者,趕到現場時,他首先對古墓進行斷代,通過墓碑記載,斷定是咸豐辛酉年的墓,墓主人姓吳,是涵江后度人。這座墓有6個墓孔,分別葬著墓主人夫婦及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經過查看,棺木、衣服都已腐爛,只剩下骨殖。整座墓的結構很簡單,隨葬品只有莆仙墓葬常見的兩個香爐和兩個小花瓶。
程德魯說,這一帶以前是青璜山,山上有很多墓,此前也發現過古墓。這座墓只是尋常人家的土墓,沒有任何研究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