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山東曲阜的孔廟比北京的大,但是孔廟里狀元進士的作品只有6件。我去過很多次。”
說到收藏的經歷,他如數家珍。其中在展廳中順帶展出的一幅乾隆的奏折就是在湖北發現的,當時有3人討價還價。大概用了半年的時間一直沒有拿下來,價錢太高。一打聽,原來賣家腳蹬兩條船,同時也在跟別人談。安繼華專門去了他們家一趟,說的挺好,第二天就能夠成交,但是第二天再去的時候,家里就沒人了。
4年后,他又從網上看到了這個奏折,就追到了青島,從青島又追到了鄭州,在鄭州一個人手中還是沒有買到這件奏折,最后來到了潘家園,這件東西已經上到了拍賣會。“最后只能在拍賣會上把這件奏折拍到手。”
買光緒二年狀元曹鴻勛的4條屏,也頗多曲折,這是從山東聊城的一名收藏家手中買到的。對方是土地管理局下面的一個小所長,他一直想賣,但是價格一直在往上漲,一去一個價。后來把關系托到一個土地管理局的局長那里,通過他來做工作。隔了兩個月后,對方才同意賣,但是價錢又上漲了兩倍,“多花了兩箱茅臺酒的錢。”
最有趣的是12條屏的金絲楠木屏風,是四五年前在汶上縣一個農戶家中收的。對方是張臨伍的后人,哥兒倆。老大當老師,經濟狀況稍差,想把屏風賣了;老二做生意,不想賣東西。哥兒倆鬧意見,結果每人分到了6條屏風。
哥哥先把自己的6條屏風賣給了別人,安繼華知道后,找到了買主買下,得知弟弟的6條屏風還沒有賣,馬上趕去弟弟家,經過了游說,花了比他哥哥高幾倍的錢才買下這6條屏風。
當然,看走眼的時候也不少。
1992年,他在濰坊,買了一副光緒二十九年狀元王壽彭的對聯,當時就感覺對聯的蠟扦紙發亮,有點不對勁,當時是晚上,因為是很好的朋友介紹的,沒有想別的,3萬元就買了。第二天天一亮再看,發現越來越不對。就回去找,最后提出東西“對半退”。
還有一次在河南,有一把扇子,是光緒二十一年狀元駱成驤的,當時看的時候很對,可賣家使詐,當時給他看的是一把真的扇子,但是對方已經提前做了一把假扇子。談好價錢后,第二天把扇子拿回家把玩的時候,仔細一看,發現這把扇子是假的,“后來這把真扇子又在網上出現了。”
最搞笑的是,有一次去甘肅,買了同治七年進士吳大徵的4條屏風。結果其中一條晚上被小偷偷了,幸虧小偷不識貨,拿著卷軸當棍使,后來就把這條條幅丟在路邊。
“我以為小偷跑了,結果第二天發現東西丟在路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