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洛陽·劉英杰
在古玩市場見到幾件據說是紅山文化玉豬龍的藏品,經與真品對比分析后發現不過是仿品、贗品。雖然玉豬龍在紅山文化中出土較多,但大多延續著同樣的風格和形制,通過對比,仿品、贗品不難鑒識。
出土的紅山文化玉豬龍真品(圖1) 屬紅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為岫巖軟玉雕琢而成,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龍體卷曲如C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面部以陰刻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個可穿繩系掛的小孔。
此器出土時位于死者胸部,專家猜其不僅為佩飾,很有可能是代表某種等級和權力的禮器。玉豬龍的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鉆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系繩佩掛。據玉豬龍出土時成對位于死者胸前的情況看,其用作佩飾的可能性極大。但高度達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豬龍,就其重量來說已不適合佩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
仿品紅山文化玉豬龍(圖2) 這是件現代玉器工藝品,存在故意作舊和摹古痕跡,與真品對比,整體形象上缺乏剛勁挺拔、渾圓飽滿的氣勢。在細部刻劃上,真品線條柔韌中見剛勁,頭部起始頓挫、尾部收束有力,抑揚有致,流婉暢達,富有韻律變化,給人以無窮回味;而仿品頭、尾部起收軟而無力,精神狀態不佳,刀法生硬,嘴部線條虛擬出3條豎直線,尤顯突兀,眼部邊沿無棱線,變化不足。就表面玉質而言,真品光潤,綹斑自然;仿品則多有散布的蝕斑,細看頗不自然,有人工做作痕跡。
這件贗品紅山文化玉豬龍(圖3) 質地疑為老胎料,玉質、造型稍與真品類似。從器形上看,真品形體彎曲有力,圓肥飽滿;仿品彎勢乏力,身軀羸瘦。從刀法上看,真品頭部采用陰線刻畫,回環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頭部用斜磨堆擠之法,面部結構含糊不清,與常見者不同。從玉質上看,真品受沁表面綹裂細張,潤而有光;仿品斑駁脫落,灰暗枯澀,表明質地不佳。
古玉以其古樸、自然之美及其經濟、文化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寵愛。正因如此,市面上各種假古玉鋪天蓋地,魚目混珠,使許多古玉愛好者望玉興嘆,無所適從。掌握鑒定古玉的方法,是賞玉、藏玉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通過對真品、仿品、贗品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對比鑒識,得知鑒定古玉必須從玉質、形制、紋飾、工藝、沁色、包漿、韻味等方面綜合考慮,最可靠的途徑是以出土玉器和承傳有緒、得到公認的玉器作為參照物,掌握其本質特征,同時還要清楚不同時期仿古玉器的特點及其制作方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