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嚴格把控,部分投資商亦逐步將資金撤離房產市場,轉投它處,這次資金的分流,一大部分熱錢扎堆涌入文化產業,除了最新熱起來的影視市場,更多比較保守的投資商將視線轉向相對牢靠的書畫市場,并且因為書畫市場投資相對比較透明,名家作品更是容易隨時變現,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商在這個行業淘金。
房產市場的萎靡,能源行業的高入門資格,中國的投資人和投機商已經逐漸把陣線轉移,對于習慣錢生錢的快速操作模式,書畫行業的驚人利潤無不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筆者近日特別采訪了西安當代著名女油畫家廖婉凝,針對最近幾年書畫市場的持續高溫,廖婉凝表示,隨著這幾年的物價回升,同時帶動了之前一些文化名人的作品價格的飆漲。許多文人雅客的墨寶也跟著水漲船高,就在之前的不久,馮小剛導演跨界的一副油畫《一念》輕松拍得1700萬元,而類似于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書法,也從剛開始的幾千元變成現在的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成交。這一些跨界的名人賣的也許是名氣,但業內的書畫家們的作品也是從2005年后不斷的飆升,例如已故畫家陳逸飛、吳冠中的油畫作品,從前幾年的幾百萬到今日的幾千萬一副,可謂是升得最快的。
截至2012年7月30日,今年春拍陳逸飛作品共上拍15幅作品,其中13幅成交,總成交率87%,總成交額約6437萬元。2011年11月19日晚20點30分左右,在北京藝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1年秋季拍賣會“生命之流——吳冠中《長江萬里圖》”專場上,吳冠中的《長江萬里圖》 以8000萬元起拍,經過場內買家的15輪競價,最終以1.3億元的落槌價被購得。同時現存正當紅的中青年畫家們的畫作升值也不容小覷,拿當代著名中青年油畫家張曉剛(微博)為例,其1994年的作品《血緣:大家庭一號》去年秋天在香港蘇富比(微博)以840萬美元成交,價格令世人瞠目驚贊,也帶動了整個畫壇的新生機。
誠然書畫市場如今是一片紅火,但也未免魚龍混雜。中國的跟風似運作也被摻雜進來,很多畫工集合起來搞所謂的“美術村”“畫家村”,將名畫稍加改動便臨摹出來,甚至有一些南方畫家村,進行工廠似的作畫,幾個畫工在一起,你畫頭我畫身子他畫尾,出來的一幅幅“行畫”沒有一點商業價值的體現,畫坊老板只是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數百元一幅所謂的油畫批量出口海外,短期內是賺得不少金,但自今年上半年開始很多外商已經不再訂購那些快餐油畫了,造成了南方部分畫家村的經濟寒冬,紛紛逃離北上。同時這股不正之氣也影響了北方的部分畫家村,一個勁的復制山寨,作品毫無新意,一天畫一幅甚至多幅,時間一久也造成了畫廊的積壓,很多畫廊老板抱怨買畫的人越來越少,其實本質上不是買畫的人少,而是你經營的方向不對,名家幾百萬上千萬一幅依舊賣的火熱,你幾百塊錢都賣不出去一幅,因為老百姓購畫時覺得買你的畫和買一張印刷畫甚至一張掛歷沒任何區別。
誠然書畫市場如今是一片紅火,但也未免魚龍混雜。中國的跟風似運作也被摻雜進來,很多畫工集合起來搞所謂的“美術村”“畫家村”,將名畫稍加改動便臨摹出來,甚至有一些南方畫家村,進行工廠似的作畫,幾個畫工在一起,你畫頭我畫身子他畫尾,出來的一幅幅“行畫”沒有一點商業價值的體現,畫坊老板只是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數百元一幅所謂的油畫批量出口海外,短期內是賺得不少金,但自今年上半年開始很多外商已經不再訂購那些快餐油畫了,造成了南方部分畫家村的經濟寒冬,紛紛逃離北上。同時這股不正之氣也影響了北方的部分畫家村,一個勁的復制山寨,作品毫無新意,一天畫一幅甚至多幅,時間一久也造成了畫廊的積壓,很多畫廊老板抱怨買畫的人越來越少,其實本質上不是買畫的人少,而是你經營的方向不對,名家幾百萬上千萬一幅依舊賣的火熱,你幾百塊錢都賣不出去一幅,因為老百姓購畫時覺得買你的畫和買一張印刷畫甚至一張掛歷沒任何區別。
一些中高端地位的畫家如今經營的怎么樣呢?廖婉凝對筆者說到:拿我自己舉例吧,自己兩年前的畫作最高成交價是5萬一平米,每年大概只畫十幾幅,兩年前被一個香港畫商全部買走,甚至包括學生時期的習作。我的畫大概的消費群體都是一些國內的高端顧客,還有就是出口,自己之前在香港辦過畫展,所以自己的作品在香港還是很有市場的,不過最近得到朋友消息稱自己的畫已經在海外有的畫廊進行交易,價格在2萬歐元左右,相當于20萬一平米,自己兩年來一直在參悟畫技,今年剛進行再次創作,最近的作品《銀項圈》是我這兩年對畫技的一次自我檢測,剛面世,便有畫商愿意以數十萬收購,而自己并不是很想急于成交,更多的是想能夠有終端收藏者將作品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