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報訊(記者趙焱)在歷經(jīng)1年9個月的修復工作后,昨天下午,蘇州市禎彩堂的緙絲藝術家們終于完成了明代緙絲藝術瑰寶《百子圖》的大修工作。在修復400多處破損后,這幅原本接近于一塊“破布”的珍品終于再現(xiàn)了100個童子栩栩如生的風采。《百子圖》高210厘米,寬170厘米,是一幅明代大型緙絲作品。在經(jīng)歷了400多年后,這幅藝術珍品也受到了較大程度的破壞。禎彩堂的藝術家們原本計劃只花1年的時間完成修復,卻最終因為破損嚴重,修復難度大而延期完成,據(jù)悉,最終修復的破損區(qū)域達到了400多處。“原圖炭化得非常嚴重,有的地方只破了一小塊,但因為絲線牽引著一大塊區(qū)域,周圍也必須加固”,禎彩堂的陳文從事緙絲行業(yè)已有二十余年,據(jù)她介紹,《百子圖》剛拿過來的時候接近于一塊破布,所有黑色的部分幾乎都出了問題,而黑色又基本貫穿了整幅圖,導致修復的工作量遠超前期估計。
為了完成修復,禎彩堂共投入4名緙絲高手共同奮戰(zhàn),有1人專門針對破損處畫樣,1人根據(jù)原圖做線,還各有1人分別負責織、補工作。陳文介紹,在修補缺損部分時,補上去的部分要與原圖完全對接,經(jīng)緯線要完全一致,新線的質(zhì)地、大小、顏色和新舊都要與原圖相吻合,確保質(zhì)感不被改變。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大大增加了修復難度,陳文說,“只要有一根線對不上,就要作廢重做”。而且,由于絲織品有特定的保存溫度,修復工作完全在沒有空調(diào)的環(huán)境下進行,在夏天和冬天,藝術家們還得一邊忍受著酷熱和低溫,一邊進行著精細的修復工作。“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不能破壞,它的時間價值也不能被替代”,陳文說,這次修復《百子圖》是一次空前的挑戰(zhàn),難度和工作量都遠超之前成功修復的另一幅明代緙絲精品《群仙祝壽圖》。不過,這次修復也讓她受益匪淺,“明代時原料并不豐富,色彩也不到30種,但是他們高超的技法彌補了這一缺陷,很多技法值得今天借鑒”,陳文透露,《百子圖》剛拿過來修復的時候,藏家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但作品完成后,藏家在驗收時非常滿意。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