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暉是“2012景像——中國新藝術”的參展藝術家之一,他的雕塑給觀眾的第一感覺是血腥,從羊、豬、馬等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到人身體的局部,再到具有“肉質”軀體的日常物品,在他的作品中都被非常態地呈現:去掉毛發、撕開皮膚,露出血色的肌肉組織與骨骼。由于尺寸很大,作品對人的感官有著很大的沖擊,會產生在觀看活體解剖時才有的視覺體驗。也因此有人評價他的作品傳達著“暴力美學”。
為什么他會選擇這種主題和表達方式?作為6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經歷傳統的顛覆后他是如何將創作融入當代藝術語境中的?本次展覽中他又會展出怎樣的作品?……99藝術網帶著這些疑問,來到藝術家曹暉位于順義的工作室對他進行了專訪。
在“表達競爭”中把雕塑語言發揮到極致
雖然作品并不能完整地呈現藝術家的個性,但我們還是能從中發現一些“端倪”。曹暉的雕塑中,動物與人的肌肉肌理與骨骼結構是以絕對符合醫學解剖的標準去表現的,這種對細節的追求和科學的把握在他的生活也有所體現。工作室的花盆被他貼上了便利貼,上面以毫升為單位標注了每隔幾天給植物澆水的總量,他最近練習聲樂的樂譜上也細致地寫著每小節的發聲和換氣方法。在創作中,藝術解剖學的圖冊無法滿足他的創作需要,他研究了大量的醫學解剖圖,對于人體和動物的內部構造了如指掌。他說:“盡可能接近真實,不客觀就沒意思了”。
工作室的地上擺放著曹暉的新作,是拆解成切片的大腦,每一片的組織結構都完全寫實。從整體的動物到局部的人體再到大腦切片,在這一漸進的主題選擇中,曹暉對極致表達的追求可見一斑。
“做事情盡量認真總是好的,不做到極致就表達不出你想說的話。我創造了一個詞叫做‘表達競爭’,大家在說同一個話題,只有將自己的話表達得更完整、更充分才能與別人拉開距離。”他解釋道。
曹暉還說,他對徹底表現形式比表達觀點更有興趣。因為“好多道理、話題是大家都明白的,藝術的差別可能不在于話題,而在于表達方式。關于生命、科學、進化、價值觀等等的思考都是大家共有的,這就要看看誰表達的更有趣。”
不斷挑戰觀眾的接受底線
疼痛能夠讓人意識到身體的存在,曹暉的作品《大腳》細致地表現了傷口中外露的肌肉、筋骨,將我們在生活中刻意回避的細節放大,具有侵略性地呈現給觀眾,讓我們產生共感。
關于被評價的“暴力美學”,曹暉笑言:“還不夠暴力吧……我在創作時會考慮觀眾的接受度,其實內心希望觀眾再多一點點抵觸、質疑或者不適。因為抱有這種期待,在創作中我盡可能的往前試探。并在這一過程中尋找制約點。”
“呈現真實和觀眾接受度之間存在一個平衡點,這一平衡點是藝術與非藝術臨界點。畢竟我們想要表達的與現實有距離,這段距離是藝術與絕對真實之間的隔離地帶。所以在作品的形式處理上會比較注意這種制衡關系。”
使用傳統語言進行當代雕塑創作
曹暉出生于60年代,經歷了藝術傳統受到沖擊和顛覆的過程,學院的雕塑價值取向發生了巨大改變,對于那個年代的藝術家特別是曹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提到這一轉變,曹暉感觸很深:“新的東西進來了,自己適應與接受起來很困難,完全陌生的感覺。沿用原來的東西是不夠的,但是新的東西接受起來又不是那么的快速。那個時候會有一種很強的焦慮感,不知道自己的藝術前途怎么辦。大概四、五年一直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反復在尋找出路。”
在這一變革過程中,很多藝術家都通過采用新材料和新雕塑語言的實驗逐步背離傳統。而曹暉仍舊在使用傳統的寫實雕塑語言進行創作。他作出這樣的解釋:“我在四、五年的焦慮中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在傳統教學中學到的一些技能是有用的,也能夠找到新的突破口,擁有新的價值。不見得非要另起爐灶,非要進行新的媒介的嘗試。”
現在當代性的問題對于曹暉來說已經不存在了。他的作品所呈現出的已然是當代的,新藝術的面貌,他的關注點也回歸到“有關藝術本質的更寶貴的東西”上來。
“2012景像——中國新藝術”參展作品都是新作,為首次展出
關于即將于9月開幕的”2012景像——中國新藝術”展覽,曹暉認為:符合時代變遷,包括人思想深處的感悟以及人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無論是意識上還是表達方式上最契合當下社會現實的作品都屬于新藝術的范疇。
在此次展覽中他將有兩件新作首度亮相。一件是將教學用的經典石膏像進行改造,嘗試性地把內部填充,并拆解。另外一件表現的是下頜骨,但用鞋裝配在上面代替牙齒。相對于《美術史的兒女們》與《可視的體溫》中展出的作品,新作顯然更加輕松有趣。
曹暉將他的創作比喻成樹,他對于雕塑創作持有的不同表達欲望,就像樹的分叉一樣同時存在于一個主干上,某個時期某一枝會發育得好一些。“與古典大師對話的作品是在那個時期考慮得比較多的問題,后來我發現這一枝所帶來的問題不是那么的吸引我,表達上不過癮,這一枝就萎縮了,其他枝條開始發育。可能將來還會有另外的枝條。比如下頜骨,可能又是另外一枝。”很多年前有過嘗試,現在想要展開來,做得更充分。第三個階段通過一兩件作品還不能夠充分地表達,還需要幾年的積累。
這最新成長的一枝是曹暉創作的第三個階段,由于從前的作品題材比較沉重,“給我帶來一些負面感受”,所以新作會有“更自由、輕松的表達”。“現在我想要發展從前被壓制的枝條,讓樹的形狀更漂亮、更均衡。”
我們期待在展覽中看到曹暉富有生機的藝術新枝,同時也期待觀眾對于新作品做出的反應。
藝術家簡歷
曹暉 1968年生于昆明,1991年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200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微博),2000年至今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