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城市雕塑與公眾審美的背離,總與所謂的“長官意志”產生糾葛,與公眾意識的缺失不無關系。通過一個雕像或雕塑的建造,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讓城市面子光鮮起來,讓城市的品位看起來似乎更高。這才是大量城市屢屢不惜重金打造雕像、不惜背離民意大興建造雕像之風的最主要原因。
城市雕塑的基石不只是那方水泥底座——
公眾參與才是最可貴之處
“飛天女神”站立不到兩周就被網友“拽倒”,其不受待見的背后不僅僅是公眾對其外表的失望,更因這般城市雕塑產生之初的“錯位姻緣”。
城市雕塑與公眾審美的背離,總與所謂的“長官意志”產生糾葛,與公眾意識的缺失不無關系。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流氓豬”能登上人流熙攘的廣場。
只有厘清了這背后的利害關系,我們也才更能讀懂,城市雕塑的基石,不只是那方水泥底座。
創作的手并非只屬于藝術家——
城市雕塑大多“揉捏”而成
2012年8月,烏魯木齊市新落成的花堆雕塑“飛天女神”站立不到兩周就被網友的板磚給砸倒。
據當地媒體披露,豎立在該市水上樂園旁的“飛天女神”造型綠色植物花堆,高18米,重達40多噸,是西北五省區最大的花堆雕塑,耗時2個多月建造而成。
有人認為雕塑上端人物造型應該美化,指責城市管理者的審美觀與群眾相偏離。而該雕塑主管部門則回應稱,從專業角度來評價,“飛天”的人物造型比較飽滿,整個比例非常好。單從藝術角度考量,“飛天女神”顯然沒有達到市民的審美層次。從“丑陋嚇人”、“臀部太大”這樣的尖銳評語中不難讀出,這位“女神”是如何的不受待見。
藝術設計者的眼光,或許有其獨到之處,可基本的審美取向,為何會與大眾口味有如此出入呢?事實上,目前在街頭見到的城市雕塑常常是由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揉捏”而成的。決策管理者、出資方和藝術家常常共同決定了一個雕塑最后的樣貌。上海城市雕塑委員會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曾坦然告訴媒體,對于城市雕塑的管理與審批主要還是依據相關的規劃,“從實踐來看,主題方面,有的對得上,有的對不上。即使對不上,我們也會鼓勵你做,不鼓勵你做你有可能就不做了。”
上海油畫雕塑院原院長陳古魁也曾陳述過他做城雕時的境遇——接受了委托,常常就意味著創作的雙手不再由藝術家本人控制。有媒體曾做過這樣的解讀,對于藝術家來說,無論是政府還是發展商,一個“省油”的甲方并不好找。出資方對于樣式、尺寸、比例甚至于細節方面的各種建議和規定,讓藝術家感到不以為然,卻又束縛了藝術家的手腳。
“托球式”城雕不下100萬座——
背后是政績病的惡性循環
在很多城市甚至農村,眼前聳立的都是面目雷同、含義不清的抽象派雕塑,業內戲稱為“一個球、幾條線”。不是以騰飛、開發、向上為題材的不銹鋼現代雕塑,就是復制西方裸體雕塑。
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全國各地的“托球式”城雕不下100萬座。“不客氣地說,很多雕塑不僅不能給市民帶來藝術享受,反而是一種視覺污染。”全國城雕委副主任、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對媒體如是說。
而通過大量的報道我們發現,即便在應該最“有文化”的高校里,一座又一座雕塑就曾“慘遭”另類解讀。長安大學一個名為“青春彩虹”的雕像,有一個著名的別號——“拉面女神”; 西南財經大學校內有個一男一女腳踩地球飛奔的雕塑,被學生們戲稱為“各奔東西”;還有,此前轟動一時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新樓門前的“裸體猛男”最終也還是被悄然移至校內一處樹叢中,告別了對面朝夕相處了3年之久的吐舌瞪眼的“老子”,從而暫時平息了一場有關雕塑與環境的論戰。
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曾對全市的城市雕塑進行普查,結果平庸的占80%,優良的占10%,低劣的占10%。上海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城市。
2010年,在“浙江省第二屆城市雕塑評選活動”期間,浙江省住建廳城鄉規劃處副處長陳桂秋曾對媒體直言不諱——城雕“指揮部”模式確實存在。“比如一條公路造好了,有人建議要在橋頭放兩個雕塑,這項工作不是由專業的人去操作,而是指揮部自己直接定了下來,那些雕塑擺在橋頭一放就是十幾年,你想拆也拆不掉。”
時評作者畢曉哲點評道,在城市決策者的眼中,通過一個雕像或雕塑的建造,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讓城市面子光鮮起來,讓城市的品位看起來似乎更高。這才是大量城市屢屢不惜重金打造雕像、不惜背離民意大興建造雕像之風的最主要原因。
“飛天”卷走的是公共優先理念——
雕塑里該有城市的靈魂
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的恒溫街和橡樹街轉角處,坐落著一座可謂世界上最為聞名的城市雕塑——撒尿的小男孩于連。關于他的流傳最廣的一個傳說是,當年西班牙入侵者在撤離布魯塞爾時,欲用炸藥炸毀城市。幸虧小于連夜出撒尿,澆滅了導火線。
有著千年歷史的歐洲古城沒有忘記這位小英雄,調皮的小男孩雕像就這樣一直演繹了400多年,成為世界城市文化史的一支奇葩。而在中國,同樣也有城市希望借用雕塑承載起一個城市的靈魂。
2011年10月1日,在浙江杭州錢江新城青少年發展中心東北角的休憩廣場上,主體高度5.2米的青銅雕塑“媽媽的手”落成。
藝術大師韓美林(微博),把“最美媽媽”吳菊萍伸向空中接住妞妞的瞬間,定格為了杭州最新的一座城市雕塑。在揭幕儀式上,時任杭州市委副書記的葉明說,“媽媽的手”雕塑,不僅是一座城市雕塑,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標。
2011年,《東方早報》 在一篇名為《在哪一座雕塑下相約》 的文章中反思道,城市雕塑得以樹起的基石并不僅僅是藝術品底下那一方水泥的底座,只有公眾的關注和欣賞才能賦予一件城市雕塑以生命力,這也是它作為公共藝術的核心要義。
對于烏魯木齊“飛天”雕塑因太丑被拆、鄭州“廣場豬”源自情色玩具造型如此這般的尷尬,催生出建立透明的城市雕塑創作和遴選機制的迫切需求。
“公共藝術的有效性主要不取決于‘政績’和‘藝術水平’的高低,而是取決于在社會中引起反響的程度,即普通公民的參與和關注程度。”公眾的參與才是公共藝術最可貴之處,一件城市雕塑的價值,終究還是要放到市民生活的環境中去評判。《公共藝術》雜志副主編王洪義的話,或許就是我們追問的答案吧。
聲音
城市雕塑 涉及文化安全
大尺度雕塑應該經國家主管部門審批,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實施,尤其是在前期策劃階段就應該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并對社會公眾予以公示。此后,在雕塑的整個建造過程中,管理部門均應參與其中,需要審查平面稿、立體稿、定稿、等比例放大稿、出場前作品、建成作品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保障雕塑的成功。在這其中,作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需要參與雕塑建造的始終,與專家和甲方密切配合。因為,雕塑建造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再創作,作者可以說是雕塑作品的靈魂,其是對雕塑作品最了解的人,對再創作最有發言權。——北京市城市雕塑管理辦公室主任 于化云
城市雕塑不能 帶來“負效應”
城市雕塑需要有效的文化判斷和運營機制,若不能以此為前提,那將導致城市雕塑建設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對于大尺度雕塑來說,選取什么時間節點、什么位置,能給國家和城市帶來什么,這才是考慮的重點?,F在很多城市都是把雕塑當做建筑工程來做,使城市雕塑變得浮躁且功利。這是目前我國各城市雕塑建設浪潮中,較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 王中
雕塑應彰顯 城市文化個性
尋求差異化,尋求特色化,是中國城鎮化下一步的一個重要命題。雕塑必然在這個命題之下做出非常重要的一次突進,進入它的一個發展時代。文化為人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選擇,這是差異。城市文化恰恰是獲得差異、獲得特色的最重要的一種手段和保障。雕塑毫無疑問在未來的城市差異化建設中,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我想每一件事情,它一定得找到根基,找到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城市雕塑尺度越來越大,或許所承載內容會越來越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趙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