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嘉堯
當代戲曲人物畫家,當數關良與高馬得,他們用筆洗練,善于捕捉戲劇高潮的一剎那,脫穎而出,頗為神妙。關良大師無緣得見,卻見到了高馬得先生。
那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高馬得伉儷從南京到上海,寄寓上海科技出版社招待所。承老同事洪荒兄告知,即一同趨前造訪,稍事寒暄,便暢談了上海新聞界和美術界一些掌故和見解。我們一見如故,頗為投緣。
我出示隨身帶來的紀念冊,央請高馬得大師揮毫,留作紀念。
他逐一翻閱,見到余所亞的奔馬,葉淺予的小雞,龐薰琹的貴州苗寨風情,李樺的匡廬雙劍鋒,連連點頭稱贊賞。當讀到梅蘭芳的賦詩抒懷,似乎想起什么,腹中有了底稿,便調好色彩,信筆揮灑、勾勒,不一會兒,一幀《牡丹亭》躍然紙上,法度精當,人物栩栩如生。落款“牡丹亭之驚夢一折 寫奉嘉堯兄指正 癸亥歲暮馬得時客滬上(印章)”。筆者見了,十分感動,再三道謝。
《牡丹亭》傳唱400余年,至今仍屬舞臺當紅曲目。此戲曲人物畫,一顰一笑,頗為傳神。《牡丹亭》乃明代戲劇宗師湯顯祖的精心杰作,湯若士老人家有“東方莎士比亞”之譽。他竭畢生精力,創作玉茗堂“四夢”,即《還魂記》《邯鄲記》《南柯記》和《紫釵記》)。其中以《還魂記》為最,又稱《牡丹亭》,而《游園驚夢》是《牡丹亭》的核心,全劇的聚焦點。
猶記得國慶十周年紀念之際,梅蘭芳、俞振飛將《游園驚夢》搬上民族劇院演出,梅飾杜麗娘、俞飾柳夢梅,堪稱珠聯璧合,又有言慧珠飾春香,更是錦上添花。
湯顯祖《牡丹亭》流傳數百年,其經典唱詞“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但愿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一折三嘆,真是絕妙,令人嘆為觀止,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第二十三回中,曾借林黛玉之口吻盛贊《游園驚夢》詞曲的典雅,實屬難得,足見她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
《游園驚夢》曾被攝成舞臺藝術紀錄片,通過優秀的藝術表現以及化妝、攝影的手法,時年六十六歲的梅蘭芳大師,看上去恰似花信懷春的少女。《牡丹亭》的中心思想,在一個“情”字。少女懷春,足以殞命。少男多情,驚夢,情之所鐘,魂兮歸來,杜麗娘突然身起,忽見夢中情郎正在凝視,一對有情少女少男,傾心愛戀終于締結良緣。情之力,情之用,可謂大矣。
高馬得大師恰到好處地描繪出一個“情”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