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龍玉原名黃蠟石,以往只作為觀賞石在云南龍陵被收藏和買賣,大約從2005年起黃蠟石被包裝成黃龍玉,而價格則在七年間從幾百元一公斤一路飆升到上萬元。可是今年黃龍玉也沒能擺脫價格下跌的命運,就像和田玉、翡翠等品種一樣。那么投資黃龍玉還有沒有價值呢?
黃龍玉遇冷有價無市
隨著大量游資撤離,曾經炙手可熱的黃龍玉正遭遇市場遇冷的考驗。
9月2日下午3時,青島昌樂路文化市場的“老兵玉緣”玉器店老板呂小柯無奈地看了看櫥窗角落里的幾塊黃龍玉,頗感無奈,這東西一直有價無市,很難出手。
呂小柯稱,就在2004年,很多做黃龍玉生意的人用全部家當押寶在了黃龍玉這種“瘋狂的石頭”身上,然而現在的下場就是:石頭爛在手里,進退兩難。
記者走訪多家玉石玉器店,都得到了同樣的回復。
在武漢,經營玉器的商家賣黃龍玉的比較少,有的也就在進貨時拿了一兩塊。“這東西炒作的成分大,存在爭議,不敢多進,只能少拿點試試。”在香港路收藏品市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戶告訴記者。
他透露,當年黃龍玉成為繼蘭花、普洱茶、翡翠后又一個炒作對象,但其實它的市場空間不大,主要是高端玉石在圈內轉來轉去,低端市場幾乎沒有開啟。
一改名字竟改變命運
黃龍玉原名黃蠟石,原產地是云南龍陵,在作為玉石被開發之前,它只作為觀賞石在當地被收藏和買賣。2004年還沒起步那會兒,一拖拉機籽料才兩三千元,加工后到菜市場賣,左邊賣小菜右邊賣石頭。
價格的暴漲也給黃龍玉帶來了諸多爭議,不少玉石藏家和奇石藏家對“黃龍玉究竟是石頭還是玉石”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我國傳統的玉石收藏包含和田玉、翡翠、瑪瑙、岫玉等,并不包括黃龍玉;“黃龍玉”其實僅是達到玉石級別的黃蠟石的“雅稱”。
直到2011年2月1日,最新一版的《珠寶玉石名稱》國家標準(GB/T16552-2010)正式發布實施,黃龍玉赫然被收入天然玉石名稱中,獲得了國家標準的“身份證”,但是多位業內人士依然認為,黃龍玉算不上狹義上的玉石。
黃龍玉主色調為黃色,而黃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皇室、尊貴之意,更為黃龍玉價格的飆漲帶來了理由。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珠三角、江浙一帶游資涌入黃龍玉市場,使得黃龍玉的價格如脫韁野馬一樣狂飆猛進。高峰時期,黃龍玉的價格從幾百元一路飆升到上萬元一公斤。收藏愛好者形容瘋狂的黃龍玉時稱:“以前幾百塊錢就可以買一卡車的黃龍玉,現在一塊黃龍玉就能買若干輛小轎車。”
原產地價格并未暴跌
據媒體報道,天津珠寶一條街有多家黃龍玉的經銷店,盡管打折幅度都很大,但銷售情況卻越來越差。一位店主在和記者的電話溝通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店主陳先生稱:“我們最低都可以打到五折六折,原來賣三四千塊錢的玉佩,現在兩千塊錢就可以賣。不過這樣還是賣不動。”
不過在黃龍玉的原產地云南龍陵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央視財經頻道 8月26日做過一期報道,云南龍陵黃龍玉協會會長侯德升接受采訪時表示,云南龍陵的黃龍玉價格并沒有暴跌,從各地來龍陵的投資者也不見減少。他說:“云南龍陵縣中低端的黃龍玉價格在去年有些下跌之后一直趨于穩定,高端黃龍玉的價格也沒有變化。”
高端黃龍玉仍然看漲
并非所有的黃龍玉都在下跌,有一部分高端黃龍玉市場價格不降反升,成為收藏愛好者追逐的新對象。這和今年以來和田玉、翡翠等品種的變化相似,中低端產品下跌、高端產品走平。
李先生是一位資深玉石收藏愛好者,他表示雖然黃蠟石已被國家認定為玉石的一種,但并不是所有的云南黃蠟石都是黃龍玉,嚴格來說,只有達到玉石級的黃蠟石才可稱為黃龍玉。“目前的高端黃龍玉數量不多,流通到市場的更是鳳毛麟角,再加上有些名家也開始看重高端黃龍玉的雕刻,所以一些高品質的黃龍玉原石和名家雕刻的高端黃龍玉精品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有業內人士表示,中高檔以上的黃龍玉,人們對它的認識越來越深,高檔的價格還是越來越往上走。
業內人士建議,收藏要“擇優而藏”,期待長線收益,如果購買成品應選擇品質與雕工俱佳的產品。 (綜合)
現如今,但凡是能夠賣錢的石頭就叫做玉石,這是套路。我離開珠寶鑒定行業十年了,對這些招數還算了解。
黃龍玉是什么?是黃臘玉,黃臘玉是什么?黃蠟石而已。黃蠟石是什么?是我們十多年前看都不看的一種觀賞石而已。
而黃蠟石又是如何變成黃龍玉的呢?首先,是把石頭定到玉石的概念上,那就從把黃蠟石的石材進行細分開始,也就是把通透無雜質(可有色,或者無色的玉石)石材分出后,定名黃蠟玉;黃蠟玉的概念推出后,還不能激發市場聯動,那怎么辦?改名唄。改什么好呢?想來想去,黃龍玉好,既有傳承,又有突破。
那怎么把黃蠟玉再跨度到黃龍玉上來呢,那就需要制造收藏級的理念。這也和瓷器一樣,在藝術品上面再分離出來一個層次的瓷器,叫做收藏品。 因而,能夠賣大錢的石頭才叫做玉石,賣不了多少錢的石頭,叫做觀賞石,賣不了什么錢的石頭,就還是叫做石頭,淪為民用。
古今多少年,多少玩意,皆是此理。香道、茶道、紅木等等,皆可套用。
但有一條是肯定的不值錢的東西,怎么折騰最終還是依然不會值錢;值錢的東西,放在那里,放在什么時候,都會值錢,只不過是到底該值多少錢而已。 (李申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