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駐京記者 王晶
“據市場統計,2012年春拍傳統藝術門類縮水30%~40%,唯獨影像拍賣遞增了4%,雖然4%并不多,但它保持了一個始終上升的趨勢。”在分析影像市場現狀時,中國影像獨立專場拍賣會創始人、北京華辰拍賣(微博)有限公司影像部經理李欣給出了她的答案。
正如李欣所言,全國乃至全球影像市場向上趨勢明顯。
2011年11月,德國著名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的攝影作品《萊茵河2》(Rhein II),在紐約佳士得(微博)拍賣行以434萬美元成交,創出當代影像作品拍賣價格的新高。同年的11月13日,上世紀著名影星周璇個人珍存的近2000張原版老照片在北京華辰拍賣,結果以218.5萬元成交,創出國內影像拍賣市場單個標的價格新高。而在2012年5月12日結束的華辰影像春拍中,影像部分總成交額達到703.8萬元,成交率63.78%。香港蘇富比(微博)也在2012年20世紀當代藝術中首次推出17件攝影作品,結果全數拍出。
總體而言,國內影像市場始終處于不慍不火的狀態。從2006年北京華辰首次拍賣至2011年春,其成交總額和成交率基本保持邊際狀態,與書畫等市場不可同日而語。面對2011年以來越來越好的市場態勢,李欣認為,“這兩年影像市場有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單價增高了。以往我們一場拍賣會上,一些孤品的單價會增長10%~30%,但到了2011年,有些孤品的增長幅度達到100%甚至300%,如周璇的那組照片。2012年春拍我們的市場反映是,部分作品已經遞增30%以上,而且這個數量很大”。
面對日益變暖的影像市場,收藏者與投資者躍躍欲試在所難免。不過,玩轉市場的前提是熟悉了解市場的真實狀況,讓我們看一看行內專家會如何解開這一市場的諸多問號?
1.影像市場是如何分類的?
根據華辰的拍賣實踐,李欣認為,影像作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紀實影像作品,一類是當代影像作品。紀實影像作品包括所有采用紀實性拍攝手法創作的攝影作品,按照時間分為歷史影像作品和紀實影像作品,“歷史影像作品是指1949年以前的老照片。”而當代影像是指以攝影作為載體,進行再創作的一種藝術形態,又被稱為觀念攝影。
而位于一級市場的上海比極畫廊藝術總監尚陸認為,以現狀而論,在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比較成熟的市場里,我們看到的是兩種狀態:一個是老照片的拍賣收藏;一個是當代攝影的拍賣收藏。
2.目前誰在收藏影像?
目前,在不同的影像市場環境中,影像交易的特點并不相同。對于國內二級市場的情況,李欣分析認為,“在拍賣中,紀實影像作品的市場表現更好,收藏它們的多是國內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其他機構”。中國第一個專業影像畫廊的創建者——百年印象藝術總監陳光俊則認為,“在一級市場中,當代影像作品的市場表現更好。買中國影像的國內藏家是少之又少,我們的客戶百分之八九十是外國人”。
3.我可以收藏嗎?
與已經啟動并經過頻繁交易的其他藝術品市場不同,影像作品的市場洼地狀態明顯。即使是2011年華辰所拍周璇老照片220萬元的價格,理論上講仍是十分便宜,要知道其所涵蓋的珍貴照片數量是近2000張。因此,擦亮眼睛,建倉影像的機會是現實存在的。
4.影像價值的一般判斷依據是什么?
影像作品收藏價值的判定,李欣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判斷標準:首先看影像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藝術性越高,市場價值也就越高;第二要看是否是名家名作;第三看是否具有文化和歷史價值;最后再看影像作品的品相如何。
對于紀實影像作品和當代影像作品,李欣建議,“收藏一定要是名家名作,并且有限量編號和簽名”。對于老照片的收藏,李欣認為應要收藏對社會和歷史有意義,記錄了某段歷史或者社會發展的老照片,“比如說我爺爺的照片肯定是1949年前拍攝的,但一般來說,這樣的照片只對我個人有意義,而沒有市場價值。”
陳光俊建議收藏者先對當下的影像市場有所了解。如果價格能夠承受的話,盡量購買名家名作。如果選擇年輕攝影師的作品,一定要根據整個影像市場的走勢進行判斷。
5.如何選擇影像市場的收藏路徑?
李欣建議剛開始關注影像收藏的藏家,應該選擇可靠的渠道入手,不要從攝影師手中直接購買作品,“比如你在拍賣公司購買,你的作品就會有成交記錄。傳承有序的作品會讓你在下次出手的時候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在畫廊購買,畫廊的信譽也將擔保攝影作品的品質和限量”。
陳光俊認為,收藏者跟中國做影像的藝術總監或者老板成為好朋友至關重要,這樣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交流。
國內影像市場三大問題
購買自己喜歡的作品,是所有收藏門類共同的法則,影像市場概莫能外,而作為一個好的投資者,要把握市場實際狀況,對目前市場問題有清醒的認識。目前國內影像市場存在三大問題,不可不察。
問題一:影像市場錯位
李欣:“我接觸過很多央美的學生,他們說早先沒有攝影系,只是分到油畫雕塑系,然后在這各系里再設置這么一個專業。其實拍賣也是,在2006年華辰開拓影像專場之前,中國沒有獨立的影像專場。往往是如果這張照片具有歷史意義,就放到古籍善本雜項里面,如果屬于當代作品就被放到油畫雕塑里面。2012年蘇富比的影像作品不就放在20世紀當代藝術里面了嗎?”
尚陸則認為,影像的問題,一方面很多人覺得攝影沒有價值,另一方面不少人不懂規矩。他們覺得在畫廊買那么貴,還不如直接找藝術家買。這其實是不專業、不道德的想法,所以畫廊做影像并不好做。他說,“中國的影像市場是不正常的,不成熟的。在國外,一開始都是圖書館或者博物館做影像展覽和收藏,而在中國是靠拍賣。中國的攝影收藏就像是在搞房地產、搞股票,定這個價值的是拍賣行而不是畫廊、收藏家或者藝術家,也不是美術館、博物館。”
李欣也認為,二級市場超越一級市場是制約中國影像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在國外,博物館與機構的介入,會鼓勵一些私人企業家買影像作品捐助博物館豐富館藏,企業家這樣做的前提是在稅收上得到國家支持,但是我們不是這樣的。一下子讓國內的企業家有這樣的覺悟,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問題二:公眾不理解影像
陳光俊表示,影像一誕生就是個“舶來品”,而且影像在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里,跟藝術品市場基本上沒有什么關系,它基本上就是一個宣傳工具,包括早年沙飛在抗日戰爭時期都“影像是武器”。影像真正進入藝術品市場不過十幾年,時間太短了,而且我們也缺少影像的基本教育,國內中小學都沒有專門的攝影課程,直到大學才有攝影專業。所以,影像離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可能真得是有點遠。
對此,尚陸也深有感觸,“在美國、日本、法國,你到馬路上問誰是他們的攝影大師,人家就會回答出來,而在中國,你問誰是中國最偉大的攝影師就沒有人知道”。
問題三:缺乏專業性支撐
中國攝影文化、攝影知識儲備缺乏等現狀,制約了影像市場的發展,而相關商業與學術對影像市場的支撐就更加不足。
尚陸指出,在國外,最早是博物館、美術館給一些攝影師舉辦展覽,從而形成關于攝影的藝術觀念,而最早收藏他們作品的就是美術館和博物館。攝影作品的藝術價值、市場價值等由此而來。遺憾的是,直到現在,我們國內也沒有一個美術館或者博物館,像美國、法國、英國、瑞士、比利時等(這些國家都有著名的攝影博物館)那樣,有政策、有計劃地展覽并收藏影像作品,也沒有館長、策展人或者攝影部門來真正關注攝影。
他認為,中國內地直到1981年攝影師才可以獨立、自由地拍攝,那個時候他們還不懂得“怎樣從宣傳攝影轉到紀實攝影”。慢慢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才有了很優秀的攝影師。平遙攝影節是從2001年才開始的。法國人看到平遙,覺得它很像法國的阿爾勒古城。阿爾勒是全世界最老的攝影城市,在每一年的阿爾勒攝影節期間,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教堂、修道院、畫廊、老工廠、老倉庫,都掛滿了圖片。所以,平遙攝影節的模型是按照阿爾勒來構建的。現在已經過去了11年了,平遙攝影節已成為一個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
“我可以這樣說,中國攝影只有十一二年歷史,很多優秀的攝影師是從平遙走出來的。”
與此相應,作為市場重要推手,國內很多做畫廊的,大多也只是把藝術家的照片掛在墻上,并沒有很好地以學術研究的方向來策展,沒有做到讓觀眾好好欣賞、了解攝影作品和攝影師背景。畫廊的定位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至于攝影創作者的現狀,李欣對充滿割裂感的現狀也感覺無奈,“懂當代藝術的不懂攝影,懂攝影的不懂當代藝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