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nèi)容簡介】
《畫家生涯(傳統(tǒng)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是在1989年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研究生專題研討班和1991年的哥倫比亞大學普頓講座的基礎上擴充而成,討論傳統(tǒng)中國畫家,尤其是宋末以來畫家的生活與工作,從社會經(jīng)濟角度觀察中國繪畫從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轉(zhuǎn)折。
【作者簡介】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國加州,是當今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權威之一。1950年,畢業(yè)于伯克利加州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之后又分別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學藝術史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追隨已故知名學者羅樾(Max Loehr),修習中國藝術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服務近十年,并擔任該館中國藝術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藝術史學者喜龍仁(Osvald Siren)的助理,協(xié)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國繪畫》(ChinesePainting:LeadingMaste andPrinciples)的撰寫計劃。 自1965年起,他開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學的藝術史系,負責中國藝術史的課程迄今,為資深教授。1997年獲得學院頒發(fā)的終生杰出成就獎。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學授課時的講稿修訂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編纂而成,融會了廣博的學識與細膩、敏感的閱畫經(jīng)驗,皆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典范。重要作品包括《中國繪畫》(1960年)、《中國古畫索引》(1980年)及諸多重要的展覽圖錄。
【書摘】
中國著述中畫家被“業(yè)余化”,或者至少那些被認為應當受到贊揚的畫家中的大多數(shù)被業(yè)余化,這只是反映一個更大的包含相互依存思想和態(tài)度的綜合體之一部分,所有這些思想和態(tài)度,其目的都在于使藝術非物質(zhì)化,免受所有庸俗因素、商業(yè)行徑、實用功利與市儈習氣的玷污。它們包括:幾乎只強調(diào)藝術是一種個人表現(xiàn),而淡化其他大部分促成作品產(chǎn)生的因素,甚至包括那些在許多時候的確促成作品產(chǎn)生,并為在原有情境下理解該作品提供依據(jù)的因素。在藝術鑒賞方面,則著重于確定作者、辨別真?zhèn)巍⑿蕾p畫家之手(這將是最后一章節(jié)的主題),而忽視作品的主題及其作為圖像的含義與價值。在批評的時候,則專注于用筆和其他風格因素,既包括畫家的個人風格,也包括他如何運用和借鑒前人的風格。 這些態(tài)度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種或多或少都會導向其他。例如,鑒賞家專心于作品的真?zhèn)危@就使得觀者可以將圖畫解讀為特定名家個性的表現(xiàn),并得以欣賞其體現(xiàn)在畫作中的個性特征和情感因素。
正如主流的批評理論所倡導的,它還使得觀者不用理會畫家于技術上的非凡技能、他再現(xiàn)自然物象的技巧,也不用考慮作品的裝飾價值,不論它可能具有敘述性的、象征性的或者其他能引起人興趣的內(nèi)容——即在許多情況下,當初使得作品在它所處時代的某種社會處境中起作用的那些特征。除了無關利害的審美因素以外的作品的所有特征,那些出于個性表現(xiàn)以外的所有創(chuàng)作動機,均被降格為較低層次,被指摘為市井氣、俗氣或者平庸。由于經(jīng)常地被灌輸這樣的思想,晚近世紀的中國收藏家和繪畫愛好者常常以頗脫離作品原初情境的方式去欣賞繪畫作品,以及寫文章評述它們。這一中國繪畫傳統(tǒng)的審美化和非情境化,使得我們現(xiàn)在許多時候,均難以還原作品的本意和功能。在企圖這樣做時,我不是在暗中削弱某些普遍的、“中國式”的作品解讀方式,而是努力將它們從后來的誤讀、或者極其片面的解讀中解放出來,并且揭示某些本來的面目。 p10
來源:新華讀書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