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頓 邱海黎
高東升從他的工作案上,拿起一個畫有高鼻梁、黃頭發、瘦長臉外國人頭像的鼻煙壺,說:“鼻煙壺是這個意大利人傳到中國來的,他叫利瑪竇,是傳教士。他把鼻煙和鼻煙壺帶進中國時,鼻煙壺只是一個做得很簡單的放鼻煙的小瓶子,里面沒有畫兒……” 高東升48歲,畫鼻煙壺已有29年,他是京派內畫鼻煙壺第四代傳人。
高東升家的柜子里,有各種材質的鼻煙壺,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他收藏的鼻煙壺都很美,他畫的鼻煙壺更美,線條生動、栩栩如生,色彩協調、古樸典雅,筆觸細膩、沉著,他畫的山水、風景透著穩定、祥和,而畫的人物則神形兼備。
高東升擅長畫人物。在內畫界能畫肖像的人非常少,內畫肖像的繪制過程十分復雜,首先需要具備扎實的美術功底和造型能力,同時更要花費大量時間。高東升在畫每一件肖像之前都仔細端詳照片,揣摩人物的精神氣質,抓住其形象和神態特征,取照片之長而避其之短,“以形寫神”。他畫出人物后,第一眼看覺得和相片一樣,再看,似乎又有一點不一樣,瓶子里的人比相片上的人精神,感覺是“活”的。
這是高東升的“一絕”!
■藝術沒有國界
中國手藝有力量
因為有“絕活”,高東升給很多國家元首和名人畫過內畫像。
他的第一件內畫肖像是在1984年,畫的是霍元甲。當時正在熱播電視劇《霍元甲》,有位香港客人找到他預定了這只壺。1989年,他為馬來西亞政府畫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內畫像。1995年他應邀參加丹麥國際藝術節,特為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繪制內畫像。1998年他繪制了張學良將軍內畫像。2008年繪制薩馬蘭奇內畫像作為北京市代表團的禮物送給了薩馬蘭奇先生……
在諸多的“名人內畫像”定制中,高東升印象最深的是他給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和給張學良將軍繪制內畫像。
1995年,當他成為丹麥女王唯一接見的中國藝術家,當他把親自繪制的水晶壺送給女王時,女王捧在手里,看著壺內自己的肖像,睜大了眼睛,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太漂亮了,我非常喜歡,你真了不起!”這讓高東升第一次感覺到手藝的力量和藝術的無國界。
1992年,中央電視臺攝制組赴臺灣采訪張學良先生,行前,歷經選擇,決定送給張將軍他年輕時著軍裝的肖像鼻煙壺,確定由高東升來畫。為了畫好這件作品,高東升去圖書館查閱了大量文字圖片資料,幾易其稿。攝制組將禮物送到張將軍手里,張學良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他說很想見見這位作者,在他的想象中,作者應是白發蒼蒼的老藝術家。
1998年,張學良將軍在夏威夷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展上見到了高東升。當時,年近百歲的張學良將軍和夫人趙四坐在輪椅上來到高東升的展臺前,他握著高東升的手,連聲說:“終于見到你了,緣分啊!”并對高東升贊嘆“后生可畏”。從此,高東升和張將軍成為忘年交。采訪那天,高東升指著墻上與張學良將軍的合影說,1999年張學良過生日,曾邀請他參加,他當時正在美國西部參加藝術交流展演活動,沒法趕去,沒想到,2001年,張將軍去世了……想起這些,高東升很遺憾。
■好奇是學藝的動力
內畫魅力難以抗拒
小時候,高東升喜歡看小人書,《西游記》、《水滸傳》,百看不厭,因為喜歡畫畫,上小學時,他參加學校的美術班,學習畫素描、水粉、石膏像,經常參加少兒美術展,很快就被推薦到少年宮學習。“不僅不用花錢,還免費提供紙張。”高東升回憶起那段學習時光很快樂。
1983年高東升考進北京工藝美術品廠,他本想學玉雕、牙雕,后來看到內畫鼻煙壺覺得很神奇,產生了濃厚興趣。進廠后他被分配到木刻車間搞設計,不久,內畫班要招徒弟,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內畫班,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守本先生的入室弟子。由于他的美術功底好,再加上非常刻苦,學了三個多月,就能畫出一些簡單的作品。
內畫壺誕生200年以來,同時代掌握此工藝的畫家從沒超過百人,如今北京仍堅持創作的已不足10人。早期的內畫壺,由于內壁光滑,不易著色,所以圖案十分簡單。后來,有人用鐵砂、金剛砂在煙壺內來回晃蕩摩擦,使得內壁的質地和宣紙接近,這樣上色就容易了。內畫鼻煙壺由此發展得很快,清光緒以后,內畫鼻煙壺達到極盛,名家輩出。
內畫大致分為京派、冀派和魯派,被稱為現代“京”、“冀”兩派內畫創始人的是北京清末民初時期“京城四大內畫名家”之一的葉仲三。高東升的老師劉守本便是葉家的高徒。1970年前后,劉守本成為現代“京派內畫”的領軍人物。他全面繼承了葉家內畫傳統技藝,并從傳統中總結經驗,創立了更完善的技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葉派內畫藝術經三代傳給劉守本,又由劉守本傳給高東升,高東升因此成為葉派內畫藝術的第四代傳人。高東升傳承了內畫藝術,也發展了內畫藝術。高東升的肖像內畫既注重東方的筆墨情趣,還能突出西方的素描及光色變化,融合了中西方繪畫的特點。高東升原來學過油畫,在內畫中吸收了油畫的技巧,這是前人所沒有的。高東升深得老師喜愛,他對內畫技藝的繼承和發展與他的天資聰穎和勤奮苦學密不可分。
■內畫吃的是功夫
表演與創作有差距
在小小的鼻煙壺內部作畫技藝很苦,被譽為“鬼斧神工”。在民間,內畫壺有“鬼畫壺”的說法,稱繪畫者化身為狐仙,到鼻煙壺的內部去作畫。
1996年,高東升應邀到意大利羅馬,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中國傳統技藝薈萃》展覽,意大利國家史前博物館館長和意中友好協會秘書長參觀了展覽,在看到高東升表演的內畫技藝后,驚奇地說:“要不是親眼所見,真難以置信!”這次展覽很轟動,由原來展出一個月,改為展出三個月,意大利的一位收藏家看到高東升的作品,當場買下20多件。
說到最初學內畫,高東升說,剛開始學時,他捏筆捏得大拇指都腫了,單單練習提筆手不抖,就花兩個月時間。畫一條線要練好長一段時間,最初的感覺很難、很枯燥。但高東升能堅持,他說正因為難度高,才格外令他有掌控的興趣。畫鼻煙壺需要畫家有非常的耐心和定力。高東升性格沉穩,說話不急不緩,舉止有條不紊,似乎永遠是一副不著急的樣子,就是憑著這性情,他將單調、枯燥的內畫嚴格、踏實地完成。畫內畫時,由于壺面很小,畫畫兒時他大氣都不敢出,憋著氣畫,這是一項絕對寂寞的工作,要在掌心大小的鼻煙壺描繪出世間萬物、人生百態,需要心靜如水,來不得半點心浮氣躁。
畫鼻煙壺有很多難題,如在鼻煙壺內轉角出現弧度的地方作畫最要功夫。因為弧度反射的問題,水晶瓶面拐角出來的效果和平面大有差異,如何在弧面繪出平面的視覺效果,并非易事。首先,手要傾得很斜,角度要掌握得剛剛好,整個畫畫兒過程頭腦要高度敏銳。
很多外行人認為,鼻煙壺難畫,主要是因為小,如果鼻煙壺個頭兒大,就會好畫些。其實不然。高東升說:“鼻煙壺大,畫鼻煙壺的筆桿就長,筆桿長,重心不好控制,其實比小的還難畫。”
畫鼻煙壺最令藝術家沮喪的是一幅內畫將近80%都完成了,一個錯筆,導致前功盡棄,整幅畫都“廢了”,內畫不能改,一切得從頭來——把金剛石或鉆石粉灌入鼻煙壺,兌上水,搖啊搖,磨啊磨,三個小時后,已完成的內畫被金剛石或鉆石粉全部洗掉……這時,方可提起筆,重新畫。
內畫壺不僅講究畫工,壺本身也很重要。鼻煙壺一般用水晶,京派對用料很講究,要求沒有絮狀雜質,沒有瑕疵,一塊淡茶色或帶發的水晶料要一千多元。此外,鼻煙壺的身子長短與口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否則就不好看。
高東升說:“內畫吃的是功夫,我在外面現場表演內畫,畫出來的東西我拿回家都會銷毀,因為表演時畫的水平與真實創作之間相差太遠,一旦流出去就把自己的牌子給砸了。”
■收徒首選心要靜
期待技藝薪火傳
高東升拿出一對他畫的“百子圖”鼻煙壺,在高6厘米、寬5厘米的水晶瓶內壁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00個嬉戲玩耍神形兼備、栩栩如生的古裝頑童,這些頑童有下棋的、摔跤的、捉蝴蝶的、放風箏的、斗蟋蟀的、捉迷藏的……一派喧鬧奪人的景象,讓人嘖嘖稱奇。100名形態各異的古裝兒童,分別畫在一對壺的兩面,每個壺各畫了50個頑童,寓意多子多孫、多福多壽。“百子圖”雖然人物眾多,但人物之間互相呼應、互相關聯,高東升準確地把握了人物之間和諧友善的關系,把人物安排在一個春意盎然的背景中,寓意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他用6個月時間在8個鼻煙壺中畫的清明上河圖,雖然只有黑色,但因深淺不同,線條粗細不同,畫面疏落有致,最小的人物只有芝麻粒大,但筆觸準確。不論是“百子圖”還是“清明上河圖”,都流露出高東升對純樸生活的熱愛,對藝術追求的執著和樂觀。
在內畫領域已耕耘了近30年的高東升,他的作品目前已達1000多個。高東升認為內畫藝術不僅需要對老一輩內畫技藝的繼承和借鑒,還要在形式、內容上都有所創新。優秀的內畫作品,在總體形式結構背后,都隱含著豐富的感情、思想和意念,有了這種內涵,內畫才有了意蘊美,內畫才堪稱一種藝術,才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所有這些,高東升做到了。
由于鼻煙壺小,創作難度大,畫上了就不能改,一改就臟,不好看。內畫用筆很小,煙壺內部有磨砂,一些細節看時間長了看不清楚了,畫鼻煙壺非常費眼神,一般情況下,高東升畫半個小時就要休息一次,每兩個小時就要閉目養神片刻。
高東升現在一天能畫4個小時,時間長了眼睛受不了,過去都是晚上干活,因為晚上安靜,但燈下只能描線,不能上色,否則可能偏色。他現在眼睛有200多度的近視,北京像他這樣40多歲搞內畫的人屈指可數。
2005年高東升開始收徒弟,最初的4個徒弟中堅持到現在的只有一個——徒弟們改行的原因不外乎受不了艱苦,而艱苦之后也未必能一朝成名。現在這個徒弟已經掌握了內畫技法,能獨立完成作品,2008年他的作品入選北京工藝美術展。收徒其實不是一件容易事,“挑選一個徒弟,要從幾方面看,看他有沒有美術基礎,心能不能靜下來,能不能坐得住,這都是最基本要求,現在許多年輕人心都靜不下來,都坐不住。”高東升感慨地說。
高東升的女兒還在大學讀書,女兒也是他物色的手藝傳承人之一,不過高東升不著急,“等她大學畢業了再教她,那時候學也不晚。”
自從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至今,高東升獲得了很多來自國內外的獎項,同時參加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動,前往很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動,宣傳中國民族的傳統民間文化。他說:“在國外的一些博物館看到里面陳列著中國一些鼻煙壺和工藝品時感受很深,我覺得這么好的藝術不能失傳,我有責任把這門藝術傳承發展下去!”
●鏈接●
鼻煙壺
一種專裝鼻煙的瓶子,可用各種材質制成,小巧玲瓏,精致典雅,樣子像壺。
壺里畫上畫兒的鼻煙壺叫做內畫鼻煙壺。常見的內畫鼻煙壺有玻璃和水晶兩種。壺有鴨蛋般大小,頸細口小,通體透明。內畫藝人使用特制的彎頭小筆,用顏料在壺的內壁上描繪出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名家繪制的內畫鼻煙壺一般都不裝鼻煙,而成為純手工藝品,一般作為收藏。
鼻煙壺的特點是小巧玲瓏,使用材料、樣式繁多,不拘一格。如按材質分,大概可分為瓷、玉、翡翠、瑪瑙、晶石、松石、琥珀、蜜蠟、珊瑚、竹、牙、角、玻璃等諸種,而玻璃鼻煙壺可分為單色玻璃、套色玻璃、攪胎玻璃、金星玻璃、琺瑯彩玻璃等。鼻煙壺因材質不同,集雕刻、鑲嵌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琺瑯、金屬等工藝于一體,博采眾長,自顯奇姿,具有極強的觀賞和使用價值。
鼻煙
一種來自歐洲的“奢侈品”。據說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并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致數十年后而成。鼻煙有黑紫、老黃、嫩黃等不同顏色,聞起來氣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活血的功效。
內畫鼻煙壺的誕生
大約嘉慶年間1816年,鼻煙壺在中國做得越來越講究,開始用各種珍貴的材質制成各式各樣的鼻煙壺,同時,也有了內畫鼻煙壺。當時乾隆皇帝很喜歡,經常會把一些鼻煙和精美的鼻煙壺賞賜給王公大臣,后來,鼻煙壺和鼻煙漸漸流傳到民間。
據說,鼻煙壺內畫是一個和尚發明的。在嘉慶年間,一個外地的官吏進京辦事,因為事情辦得不順利,耽誤了幾天,就寄宿在一個廟里面。他有吸鼻煙的愛好,可帶的錢不夠,鼻煙用完了,他想念鼻煙的味道,只好用煙勺去刮殘留在鼻煙壺內壁上的鼻煙,結果劃出了很多的痕跡,這一舉動被旁邊的一個和尚看到,感覺那官吏在鼻煙壺里刮出的痕跡很像畫兒,回去以后,他試著用一根竹簽蘸上墨在空的鼻煙壺里勾畫,無意中形成了近代內畫鼻煙壺的雛形。內畫鼻煙壺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流傳到今天200多年。
內畫鼻煙壺工藝流程
制作內畫鼻煙壺主要有制胎、繪制兩部分。
1.制作壺胚:選用玻璃、水晶類透明材料,也有用琥珀、瑪瑙等半透明材料的,經過雕琢、打磨制作出內壁磨砂的鼻煙壺壺胚。
2.繪制:以特制的筆在鼻煙壺的內壁上進行繪制和創作,通常由以下步驟完成:
構思:包括內容題材、構圖、色彩等。
勾線:也叫起稿。將欲繪制圖案的線稿描繪完成。
皴染:對完成的線稿進一步加工,以增加圖案造型的立體感。
著色:對已完成的線稿分步著色渲染。
整理:調整圖案的整體效果,落款、簽章。
完成:為作品配蓋、裝匙,裝盒。
■攝影/王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